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0,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开物
所以然
幽致
索隐
玄理
通方
臣道
明理
道古
幽潜
道法
真理
无理
实理
至教
《漢語大詞典》:开物(開物)
通晓万物的道理。《周书·武帝纪上》:“履端开物,实资元后;代终成务,谅惟宰栋。”法苑珠林卷十九:“夫真諦玄凝,法性虚寂,而开物导俗,非言难津,是以不二默训,会於义空之路;一音振辩,应乎羣有之境。”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此余於公所以叹其开物之易而周身之难,成名之厚而收功之薄也。”参见“ 开物成务 ”。
《國語辭典》:开物成务(開物成務)  拼音:kāi wù chéng wù
开通万物之理,使人事各得其宜。语出《易经。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泛指开发各种物资,建立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制度。《隋书。卷六六。李谔传。史臣曰》:「参之有隋多士,取其开物成务,皆廊庙之榱桷,亦北辰之众星也。」
《國語辭典》:所以然  拼音:suǒ yǐ rán
事理的缘由。汉。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彊敌争,倘更为祸始。」《文明小史》第二八回:「还是西卿稳定些,就问那家人是什么乱子,那家人却说不出所以然的缘故,只说老爷急的要想告病哩!」
《漢語大詞典》:幽致
(1).幽雅别致;幽静雅致。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岑参:“‘山风吹空林,颯颯如有人。’宜称幽致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斋宫:“内亭曰 锦芳 ,曰 翠芳 ,流泉石梁,颇甚幽致。” 许地山 《缀网劳蛛》:“地方虽然不大,风景倒还幽致。”
(2).犹幽趣。 唐 白居易 《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信脚遶池行,偶然得幽致。” 明 周履靖 《清啸》诗之十一:“ 梁园 崇侈丽,幽致属山家。”
(3).深奥的道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三:“神道茫昧,理难辨测,故无以精其幽致矣。” 唐 王勃 《上吏部裴侍郎启》:“盖有识天人之幽致,明国家之大体。”
《國語辭典》:索隐(索隱)  拼音:suǒ yǐn
阐发隐微的事理。《易经。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國語辭典》:玄理  拼音:xuán lǐ
深远奥妙的道理。常指发挥道家思想的哲理。《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朱百年传》:「颇言玄理,时为诗咏,往往有高胜之言。」
《漢語大詞典》:通方
(1).通晓道术。汉书·韩安国传:“通方之士,不可以文乱。” 颜师古 注:“方,道也。”
(2).指通晓为政之道。 宋 叶适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伏乞朝廷速赐选择总练通方老於智谋之士,前来 建康 ,纠剔某妄作疏漏之失。”
(3).共通的道理。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説。”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庶几识古今之通方,知国家之大体。”
(4).变通;灵活。《豆棚闲话·首阳山叔齐变节》:“只因 伯夷 生性孤僻,不肯通方,父亲道他不近人情,没有容人之量。”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九章:“外国人不比 中国 人通方,你既当面同他讲了,他就得跟你当面交待。”
(5).指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这种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叫作‘通方’,即通达一切。”
《漢語大詞典》:臣道
为臣的道理和本分。易·坤:“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穀梁传·桓公十一年》:“死君难,臣道也。”孟子·离娄上:“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 尧 舜 而已矣。”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 清 曾国藩 《复黄恕皆侍郎书》:“窃观古来臣道,凡臣工皆可匡扶主德,直言极諫,惟将帅不可直言极諫,以其近於鬻拳也。”
《國語辭典》:明理  拼音:míng lǐ
通达事理,懂道理。《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妹子,你是明理的人。我门这行户例,只有贱买,那有贱卖?」
《漢語大詞典》:道古
(1).称说古乐的道理。礼记·乐记:“君子於是语,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 孔颖达 疏:“於是道古者,言君子作乐之时亦谓説古乐之道理也。”
(2).称道古代;谈论过去。史记·李斯列传:“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清 刘大櫆 《焚书辨》:“ 李斯 恐天下学者道古以非今,于是禁天下私藏、百家之语。” 巴人 《点滴集·争论之外》:“人到了一定年纪,就是好回忆和道古。”
《漢語大詞典》:幽潜(幽潛)
(1).隐伏;隐居。 汉 王褒 《九怀·通路》:“鲸鱏兮幽潜,从虾兮游陼。” 宋 欧阳修 《有美堂记》:“此幽潜之士、穷愁放逐之臣之所乐也。” 清 戴名世 《慧庆寺玉兰记》:“今 虎丘 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 慧庆 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
(2).隐微玄奥的道理。 元 吾丘衍 《与邻寓人隔屋对月夜话》诗:“凭君纵玄论,未怪发幽潜。” 清 吴敏树 《与梅伯言先生书》:“而深明文理者,因而著之,发挥幽潜,震动耳目。”
(3).深水。 唐 韩愈 《苦寒》诗:“虎豹僵穴中,蛟螭死幽潜。”
《國語辭典》:道法  拼音:dào fǎ
1.道理、法度。《荀子。正名》:「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
2.天道、自然。《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类》:「贮乾坤于一壶,道法何其玄。」
3.指道家法术或教义。《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庄生行起道法,举手照冢顶连扇数扇,水气都尽,其土顿乾。」《醒世恒言。卷二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几曾见你道门中阐扬道法,普度群生,只是独吃自痾。」
《國語辭典》:真理  拼音:zhēn lǐ
真实不变的道理。唐。方干 游竹林寺诗:「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
《國語辭典》:无理(無理)  拼音:wú lǐ
1.无礼。《红楼梦》第六七回:「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著无理似的。」
2.没道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若横生图计,无理请谒,非吾教也。」
3.无脉理。《淮南子。览冥》:「金积折廉,璧袭无理。」
《漢語大詞典》:实理(實理)
(1).真实的道理。朱子语类卷七四:“看来只是一箇实理。” 明 李东阳 《经筵讲章》:“盖天地间只是一箇实理。升而为天,降而为地,钟而为人,散而为物。” 清 方苞 《读子史·诂律书一则》:“神者,乐之精华,所以动天地感万物之实理也。” 茅盾 《子夜》三:“ 朱吟秋 这话原也是真情实理。”
(2).真情,真实的情况。鬼谷子·反应:“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漢語大詞典》:至教
(1).最好的教导。《礼记·礼器》:“天道至教。” 陈澔 集说:“天道,阴阳之运,极至之教也。”
(2).谓极其高明的道理和见解。庄子·渔父:“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成玄英 疏:“未闻至道,所以恭谨虔恪虚心矣。” 明 何景明 《杂器铭》:“盖道本无垠,物各有理,故觕迹有至教,末器有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