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76,分32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大觉
正一
青精
房中
玉炉
列子
栖真
无体
玄真
心死
玉府
上升
炼丹
玄宗
三洞
《國語辭典》:大觉(大覺)  拼音:dà jué
澈底觉悟。《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淮南子。俶真》:「今将有大觉,然后知今此之为大梦也。」
《漢語大詞典》:正一
(1).纯真之一。道家认为“一”为世界万物之本,永恒不变。 南朝 齐 顾欢 《夷夏论》:“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 唐 卢照邻 《病梨树赋》:“高谈正一,则古之 蒙庄子 ;深入不二,则今之 维摩詰 。” 南唐 谭峭 化书·道化·正一:“命之则四(虚、神、气、形),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
(2).道教的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 东汉 张陵 所创。传说 太上老君 亲授 张陵 《太平洞极经》《太玄经》《五斗经》《正一经》各若干卷。 张陵 传授于后裔及其门徒。后 张陵 被尊为“天师”、“正一天师”,其所创之道派亦称为“天师道”、“正一道”。 唐 宋 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统称为“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事 潘师正 ,傅其符籙及辟穀、导引、服饵之术。 师正 特赏异之,谓曰:‘我自 陶隐居 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元史·释老传·张与材:“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这一房道士,世传正一道教,善能书符遣将,剖断人间祸福。”
《漢語大詞典》:青精
(1).星名。《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青精翼紫軑,黄旗映朱邸。” 李周翰 注:“青精,星也。黄旗,瑞云也。皆王者将兴之符应也。”
(2).道教认为木星中的九 青帝 之一。云笈七籤卷二五:“木星有九门,门内有九 青帝 ……其门内 青帝 ,或号 青灵之公 ,或号 青真 ,或号 青精 ,或号 青帝君 ,并受事於中央 青皇 也。”
(3).青睛。南史·徐陵传:“﹝ 徐陵 ﹞目有青精,时人以为聪慧之相也。”
(4).植物名。一名南天烛,又称墨饭草。道家制作青精饭的原料之一。 宋 苏轼 《次韵程正辅游碧落洞》:“ 黄公 献紫芝, 赤松 馈青精。”
(5).指青精饭。 宋 陆游 《星坐道室有感》诗:“一钵青精便有餘,世间万事总成疎。” 钱仲联 注:“青精,青精饭,道家所食。”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南烛草:“青精……又曰墨饭草,以其可以染黑饭也。故黑饭亦名青精。”
《漢語大詞典》:房中
(1).室内。礼记·明堂位:“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褘立于房中。” 汉 刘向 说苑·复恩:“ 晋灵公 欲杀 宣孟 ,置伏士于房中。”
(2).特指内室、闺房。 清 龚自珍 《与江居士笺》:“愬寡女之夜哭於房中琴好之家则誶矣。”
(3).妇人。礼记·曾子问:“众主人、卿大夫、士、房中皆哭,不踊。” 郑玄 注:“房中,妇人。”
(4).道家之房中术及其图书类目名称。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虽云行炁,而行炁有数法焉;虽曰房中,而房中之术近有百餘事焉。”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仙道録:一经戒,二服饵,三房中,四符图。”参见“ 房中术 ”。
(5). 周 代乐歌名。参见“ 房中乐 ”。
《國語辭典》:房中术(房中術)  拼音:fáng zhōng shù
房中,又名房内,方技种类之一。「房中术」指男女性交的方术。简称为「房术」。
《國語辭典》:房中乐(房中樂)  拼音:fáng zhōng yuè
属于古代宫廷用乐的一种,目前所知起于周代,音乐内容多以燕乐为主,演出形式多样,编制大小皆有,殿堂上多使用大型编制并加钟磬等乐器,小型编制可以不使用钟磬乐器,其功能有宴飨四方宾客与后宫后妃歌唱等,音乐特性与民间音乐有密切关系。《汉书。卷二二。礼乐志》:「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
《漢語大詞典》:玉炉(玉爐,玉鑪)
亦作“ 玉鑪 ”。
(1).熏炉的美称。 唐 胡杲 《七老会》诗:“霜鬢不嫌杯酒兴,白头仍爱玉炉熏。” 后蜀 毛文锡 《虞美人》词:“玉鑪香暖频添炷,满地飘轻絮。” 宋 李清照 《浣溪沙》词:“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裊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鈿。” 清 纳兰性德 《玉连环影》词:“掩屏山,玉炉寒,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
(2).道家炼丹炉。 唐 吕岩 《敲爻歌》:“铅初就,汞初生,玉炉金鼎未经烹。” 唐 吕岩 《七言》诗之四七:“摆撼乾坤金剑吼,烹煎日月玉炉红。”
《國語辭典》:列子  拼音:liè zǐ
1.对列禦寇的尊称。参见「列禦寇」条。
2.书名。旧题列禦寇撰,实为魏、晋时人蒐集道家文献编辑而成,八卷。大部分思想与庄子相同。唐天宝元年诏号为「冲虚真经」。
《漢語大詞典》:栖真(棲真)
道家谓存养真性,返其本元。晋书·葛洪传论:“游德栖真,超然事外。”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二:“宗道者贵无邪,栖真者安恬愉。” 清 魏源 《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序》:“就中 许嵓 尤幽絶,栖真莫宜焉。”
《漢語大詞典》:无体(無體)
(1).谓行礼中没有一定的动作仪式。《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 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孔颖达 疏:“非有升降揖让之礼,故为无体之礼也。”
(2).没有形体。道家形容道的玄妙抽象,佛教亦以表示教义的玄微。《淮南子·精神训》:“其动无形,其静无体。” 高诱 注:“无形无体,道之容也。”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道生:“道之为物……指之无体,象之无容。” 唐 张说 《陈州龙兴寺碑》:“观夫广大无相者,虚空也,四轮依之而住;精微无体者,佛性也,万法因之以生。”
(3).没有一定的体式或格式。《旧唐书·音乐志三》:“六变有成,三登无体。”
《國語辭典》:玄真  拼音:xuán zhēn
1.事物的本真。晋。江统〈函谷关赋〉:「睹浮伪于末俗,思玄真乎大庭。」
2.道教称玉为「玄真」。《抱朴子。内篇。仙药》:「玄真者,玉之别名也。令人身飞轻举。」
《漢語大詞典》:玄真子
(1).传说中的古神仙。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五:“曷见 玄真子 ,观世玉壶中?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
(2). 唐 张志和 坐事贬 南浦 尉,会赦还,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 烟波钓徒 ,著《玄真子》,亦以自号。参阅《新唐书·隐逸传·张志和》。后泛指归隐江湖之人。 宋 范成大 《次韵致远自毘陵见寄》:“故情若问 玄真子 ,依旧江头把钓竿。”
《國語辭典》:心死  拼音:xīn sǐ
1.比喻绝望。《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2.摒除杂念而达到无我的境地。《列子。汤问》:「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
《國語辭典》:心若死灰  拼音:xīn ruò sǐ huī
语出《庄子。知北游》:「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心不为外物所动,如不再燃烧的灰烬。《隋书。卷五七。卢思道传》:「心若死灰,不营势利,家无儋石,不费囊钱。」也作「心如死灰」。
《漢語大詞典》:玉府
(1).周礼官署名。掌管天子之金玉玩好、兵器等。周礼·天官·玉府:“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王齐则共食玉。” 贾公彦 疏:“玉府以玉为主,玉外所有美物,亦兼掌之。”
(2).泛指收藏宝物的府库。文献通考·征榷一:“凡屠者歛其皮角筋骨入於玉府。”
(3).指道观、仙府、仙宫。 唐 武平一 《奉和幸白鹿观应制》诗:“玉府凌三曜,金坛驻六龙。” 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我本玉府仙姝,岂偶凡夫俗子。” 清 洪升 《长生殿·闻乐》:“早离却玉府清严,一任珮摇风影,衣动霞光,小步红云垫。”
(4).道家的藏书之所。后亦泛指书库。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看讲启》:“莫测天文,徒观玉府。”
(5).指高洁的襟怀。 唐 杜甫 《暮春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玉府标孤映,霜蹄去不疑。” 仇兆鳌 注:“此备言其道术过人。玉府,比其操洁;霜蹄,比其才敏。”
《國語辭典》:上升  拼音:shàng shēng
升高、向上攀升。如:「一夜暴雨后,导致水库水位上升」。
《國語辭典》:炼丹(煉丹)  拼音:liàn dān
古代道士将汞、铅、丹砂等矿石药物置于炉火中烧炼成丹。传说服之可治病强身且长生不老。其目的虽未完全达成,却开启中国化学的先河,造成火药的发明。今中医亦将矿石药物烧炼成丹来治病,如铅丹可治疗结膜炎、腋臭、切伤、吐逆、反胃等。
《國語辭典》:鍊丹  拼音:liàn dān
古代道士将汞、铅、丹砂等矿石药物置于炉火中烧炼成丹。传说服之可治病强身且长生不老。其目的虽未完全达成,却开启中国化学的先河,造成火药的发明。现今中医亦有以矿石药物炼成丹治病者,如铅丹。也作「炼丹」。
《國語辭典》:玄宗  拼音:xuán zōng
谓道也。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眇眇玄宗,萋萋辞翰。」
《漢語大詞典》:三洞
(1).道教经典分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合称“三洞”。言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见《云笈七籤》卷六引《道门大论》。 南朝 梁简文帝 《吴郡石像铭》:“又有受持 黄 老 ,好尚神仙,职在三洞,身带八景,更竭丹款,復共奉迎。”
(2).借指道家的名山洞府。 唐 顾况 《步虚词》:“迥步游三洞,清心礼七真。” 宋 王禹偁 《太一宫祭迴寄韩德纯道士》诗:“自慙怀禄仕,蠹此力穡民。又抛三洞趣,来入九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