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76,分3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养气
玉峰
玉液
玉清
道书
葛洪
玄珠
黄老
无象
吐纳
杏坛
银阙
玉华
地官
佛老
《國語辭典》:养气(養氣)  拼音:yǎng qì
1.语本《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本指涵养正直刚大之气。宋以后经理学家提出,成为儒者的修养功夫之一。汉。王充《论衡。自纪》:「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养气》:「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验己而作,岂虚造哉!」
2.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指培养先天的元气。《新五代史。卷六三。十国世家。前蜀》:「衍既立,宗寿为太子太保奉朝请,以鍊丹养气自娱。」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一二:「学道养气者,至足之馀,能以气与人。」
《國語辭典》:玉峰  拼音:yù fēng
积雪未融的山峰,其白如玉,故称为「玉峰」。唐。陈陶 渡浙江诗:「曙光金海近,晴雪玉峰高。」
《國語辭典》:玉液  拼音:yù yì
1.甘美的汁液。南朝梁。刘潜〈谢晋安王赐甘启〉:「便得削彼金衣,咽兹玉液。」
2.方士所炼的丹药,道家认为饮之可以长生。《文选。江淹。杂体诗。郭弘农》:「道人读丹经,方士鍊玉液。」《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金丹玉液长生之事,历代糜费,不可胜纪,竟无效焉。」
3.比喻美酒。南朝梁。刘潜〈谢晋安王赐宜城酒启〉:「忽值瓶泻椒芳,壶开玉液。」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一六首之四:「开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國語辭典》:玉清  拼音:yù qīng
1.道教的三境之一。三境指玉清、上清、太清,皆天帝元始天尊所居。南朝梁。陶弘景〈水仙赋〉:「迎九玄于金阙,谒三素于玉清。」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道教三洞宗元》:「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
2.如玉之清。比喻洁净高雅。南朝梁。江淹〈莲华赋〉:「蕊金光而绝色,藕冰拆而玉清。」
《漢語大詞典》:道书(道書)
道家或佛家的典籍。《后汉书·西域传论》:“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三国志·魏志·张鲁传:“祖父 陵 ,客 蜀 ,学道 鵠鸣山 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 宋 惠洪 《赠胡子显》诗:“想见丰登民讼少,长官行摺道书看。” 清 金镇 《临江仙·寄汪蛟门舍人》词:“手把道书慵自起,暗来小阁斜凭,画图心事忒分明。”
《國語辭典》:葛洪  拼音:gě hóng
人名。(约西元250~330)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好神仙导养之法,元帝召为丞相掾,因平贼有功,赐爵关内侯。著《抱朴子》一书,述鍊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又相传为油漆工的祖师爷。
《國語辭典》:玄珠  拼音:xuán zhū
1.黑色的珠子。《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杖玉华与朱旗兮,垂明月之玄珠。」
2.比喻道的本体。《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崙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此朱生得玄珠于赤水,谟神睿而为言。」
《國語辭典》:黄老(黃老)  拼音:huáng lǎo
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道家推为宗祖。《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漢語大詞典》:无象(無象)
(1).失去常态、常道。左传·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杜预 注:“言国无道,则灾变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颖达 疏:“若国家昏乱,无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选·王粲〈七哀〉诗之一》:“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洛 既燎烟, 函崤 没无象。”一本作“ 无像 ”。
(2).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管子·幼官:“备具胜之原,无象胜之本。” 赵守正 注:“无象,指军行隐蔽,使人们看不到形象。”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譬若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 唐 张九龄 《请东北将吏刊石纪功德状》:“观变早於未萌,必取预於无象。”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兀坐冥搜,求声於寂寥,写真於无象。”
(3).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南朝 梁 沈约 《雅乐歌·諴雅之一》:“怀忽慌,瞻浩荡……出杳冥,降无象。”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道行无跡,妙极无象: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治道初无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下:“ 吴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钝翁 记其数诗,有云:‘……有形皆是假,无象孰为真?悟到无生地,梅花满四邻。’”
《國語辭典》:吐纳(吐納)  拼音:tǔ nà
1.道家的修鍊术。从口中吐出恶浊之气,鼻吸入清新之气。《文选。嵇康。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生,使形神相亲,表里相济也。」
2.吐出与吸入。《文选。郭璞。江赋》:「呼吸万里,吐纳灵潮,自然往复,或夕或潮。」
3.发言,谈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春秋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
《國語辭典》:杏坛(杏壇)  拼音:xìng tán
孔子授徒讲学的地方。语出《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后人因而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取名杏坛。今以杏坛泛指教育界。如:「杏坛芬芳录」。
《漢語大詞典》:杏田
晋 葛洪 神仙传·董奉:“ 奉 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病重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餘株,鬱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羣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后杏子大熟,於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 奉 ,但将穀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奉 每年货杏得穀,旋以賑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餘斛。”后因以“杏田”为隐者为民谋益的典实。 唐 李白 《送二季之江东》诗:“ 禹穴 藏书地, 匡山 种杏田。” 唐 钱起 《送宋徵君让官还山》诗:“魏闕辞花綬,春山有杏田。”
分類:隐者典实
《國語辭典》:银阙(銀闕)  拼音:yín què
神仙居住的地方。宋。陆游 月夜诗:「小醉初醒月满床,玉壶银阙不胜凉。」明。高明《琵琶记。伯喈牛小姐赏月》:「丹桂飘香清思爽,人在瑶台银阙。」
《國語辭典》:玉华(玉華)  拼音:yù huá
1.精美的玉。《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杖玉华与朱旗兮,垂明月之玄珠。」
2.道教上指服食后可延年益寿的玉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二。玉格》:「鹿皮公吞玉华而流虫出尸,王西城漱龙胎而死诀,饮琼精而扣棺。」
3.称洁白如玉的花。多指菊、梅等。三国魏。曹植〈辩道论〉:「琼蕊玉华,不若玉圭之洁也。」
《漢語大詞典》:地官
(1).古代六官之一。周礼·地官·序官:“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 郑观应 《盛世危言·农功》:“稽古帝王之设地官司徒之职,实兼教养。” 唐 武则天 曾改户部为地官(旋复旧),因亦以地官称户部长官。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帝念其功,还公于朝。陟于地官,且长百僚。” 马其昶 校注:“守户部尚书。”参阅通典·职官五
(2).神名。道家以天官、地官、水官为三官。 宋 梅尧臣 《观杨之美画》诗:“地官既失不可知,此画传是 阎令 为。”《宋史·方伎传上·苗守信》:“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録人之善恶。”详“ 三官 ”。
《國語辭典》:三官  拼音:sān guān
1.三种官的合称:(1)司徒、司马、司空的总称。《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为司空,以书勋。」《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于三官。」(2)汉代均输、钟官、辨铜令的合称。《史记。卷三○。平准书》裴骃集解引〈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属官有上林均输、钟官、辨铜令。』然则上林三官,其是此三令乎?」
2.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官」。也称为「三元」。
3.人身上的三要处:(1)耳、目、心之三器官。《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凡耳之闻也,藉于静;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者废矣。」(2)身体食、视、听三要处。《淮南子。诠言》:「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
《國語辭典》:佛老  拼音:fó lǎo
佛教和道教。因为佛教由释迦牟尼佛创立,而道教尊老子为教主,所以用佛老来代表佛教和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