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76,分3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灵山
金阙
希夷
日华
婴儿
一尘
补天
上清
得道
吞吐
四大
步虚
神气
道学
天书
《國語辭典》:灵山(靈山)  拼音:líng shān
1.灵秀奇异的山岳。
2.有道观佛寺的山。
3.道家以蓬莱山为灵山。
4.灵鹫山的简称。参见「灵鹫山」条。引申为修行处所。
《漢語大詞典》:曾城
(1).传说中的地名。亦泛指仙乡。后汉书·张衡传:“登 閬风 之曾城兮,搆不死而为牀。” 李贤 注引《淮南子》:“ 崐崘山 有曾城九重,高万一千里,上有不死树在其西。”今本《淮南子·墬形训》作“层城”。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皇帝伤 璧臺 之永閟,悼 曾城 之不践。” 金 宇文虚中 《白菊》诗:“月中风露秋夕好,感此仙种来曾城。”参见“ 层城 ”。
(2).指高大的城阙。 晋 陶潜 《游斜川》诗:“临长流,望曾城。” 唐 王勃 《铜雀妓》诗之二:“妾本深宫妓,曾城闭九重。” 唐 杜甫 《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國語辭典》:金阙(金闕)  拼音:jīn què
天子所住的宫阙。南朝陈。徐陵 奉和简文帝山斋诗:「架岭承金阙,飞桥对石梁。」唐。岑参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诗:「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國語辭典》:希夷  拼音:xī yí
1.原指道的本体无声无色。语本《老子》第一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后用以指虚空玄妙。唐。柳宗元 愚溪诗序:「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2.灵芝的别名。参见「灵芝」条。
《國語辭典》:日华(日華)  拼音:rì huá
1.太阳的光辉。《文选。谢朓。和徐都曹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唐。韩偓 漫作诗二首之一:「暑雨洒和气,香风吹日华。」
2.道家指日光的精华。唐。皎然 赠张道士诗:「玉京真子名太一,因服日华心如日。」
《國語辭典》:婴儿(嬰兒)  拼音:yīng ér
1.初生的幼儿。《老子》第二○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乳哺,立可饿死。」
2.道家称铅为婴儿,水银为奼女。《西游记》第一九回:「婴儿奼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
《國語辭典》:一尘(一塵)  拼音:yī chén
1.一粒尘土。比喻细微的事物。南朝宋。鲍照〈野鹅赋〉:「虽陋生于万物,若沙漠之一尘。」
2.道家称一世为「一尘」。
《國語辭典》:补天(補天)  拼音:bǔ tiān
1.修补天空。古代神话传说女娲炼石补天。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鍊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红楼梦》第一回:「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2.以人力弥补自然。比喻挽回世运。《旧唐书。卷二八。音乐志一》:「高祖缩地补天,重张区宇,反魂肉骨,再造生灵。」
《國語辭典》:上清  拼音:shàng qīng
1.道家的三清境之一。即天界。亦泛指仙境。唐。白居易〈梦仙〉诗:「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警世通言。卷四○。旌阳宫铁树镇妖》:「兰公炼丹已成,举家服之,老者发白反黑,少者辟谷无饥,远近闻之,皆知其必飞升上清也。」
2.唐朝宰相窦参自知将为政敌所害,嘱其婢上清,将来入宫后,为其辩白。上清后果入宫,向德宗申冤。见《太平广记。卷二七五。上清》。后泛指婢女。明。方以智《通雅》卷一九:「婢亦谓之上清。柳珵上清传,温公考异引之……事虽不可信,然当时称婢为上清,亦常语也。」
《國語辭典》:得道  拼音:dé dào
1.行事合于正道。《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寻获道路。《韩非子。说林》:「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3.道家指道术修鍊完成。《抱朴子。内篇。明本》:「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
4.佛家谓證悟、解脱烦恼。南朝陈。文帝〈大通方广忏文〉:「闻名者离尘,受持者得道。」
《國語辭典》:得道多助  拼音:dé dào duō zhù
站在正义的一方行事,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國語辭典》:吞吐  拼音:tūn tǔ
1.呼气与吸气。即道家所说的吐纳。《抱朴子。内篇。极言》:「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
2.吞进和吐出。比喻出纳、隐现、聚散等变化。唐。卢仝〈月蚀〉诗:「奈何万里光,受此吞吐厄。」
3.言语不直截或含混不清。《聊斋志异。卷四。青梅》:「生方读,惊问所来;词涉吞吐。」
4.倾诉;谈吐。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难吞吐,没气路,短叹长吁。愁肠似火,雨泪如珠。」
《國語辭典》:四大  拼音:sì dà
1.称道、天、地、王。语本《老子》第二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佛教用语。指地、水、火、风,乃组成宇宙、人身的基本元素。《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一旦无常,四大消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因晓得人身四大乃是假合,形有时尽,神则常存。」
3.大陆地区指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漢語大詞典》:步虚
(1).道士唱经礼赞。 唐 李白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诗:“喘息飡妙气,步虚吟真声。” 王琦 注引异苑:“ 陈思王 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 唐 施肩吾 《闻山中步虚声》诗:“何人步虚南峯顶,鹤唳九天霜月冷。”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都城暴水,遣 灵素 厌胜,方率其徒步虚城上,役夫争举梃将击之,走而免。” 明 无名氏 《精忠记·兆梦》:“小道小道,其实玄妙,善能步虚,又会佐醮。”
(2).见“ 步虚词 ”。
(3).指道家传说中神仙的凌空步行。汉武帝内传:“可以步虚,可以隐形。长生久视,还白留青。” 明 刘基 《升天行》:“中夜集五灵,步虚欵天关。” 清 蒋士铨 《第二碑·留香》:“浩气长生,灵旗暗闪,且喜时逢清晏,岁际丰盈,不免步虚巡按一回。”
《漢語大詞典》:步虚词(步虚詞)
(1).道教唱经礼赞之词。 唐 王建 《赠王处士》诗:“道士写将行气法,家童授与步虚词。” 清 汪琬 《赋得宫人入道》诗:“垂手只携禳斗诀,点唇初习步虚词。”亦省称“ 步虚 ”。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公以母老,急於进用,因乾明圣节,进《内道场醮步虚》十首,中有‘玉堂臣老非仙骨,犹在丹臺望泰阶。’上悉其意,俾参大政。”参见“ 步虚 ”。
(2).乐府杂曲歌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八·步虚词 郭茂倩 题解引 唐 吴兢 《乐府解题》:“《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縹緲轻举之美。” 北周 庾信 、 隋炀帝 、 唐 顾况 、 刘禹锡 等均有拟作。
(3).词牌名。即《西江月》
《國語辭典》:神气(神氣)  拼音:shén qì
1.神情。如:「看你今天神气凝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文明小史》第三九回:「一句话也听不出,只觉他神气不好,十分疑惧,不免露出觳觫的样子来。」也称为「神情儿」。
2.得意傲慢的样子。如:「今天的比赛他得第一,难怪他神气。」
3.神灵之气。《史记。卷二八。封禅书》:「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絻焉。」
4.精神。如:「他在选举失败后,神气尽失。」《文选。嵇康。琴赋。序》:「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
《國語辭典》:道学(道學)  拼音:dào xué
1.黄老的学术。《隋书。卷三四。经籍志三》:「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
2.宋儒所倡的性命义理之学。参见「理学」条。
3.注重礼教而古板迂腐,不知变通者。《文明小史》第二二回:「世界上独有些人,面子上做得很道学的了不得,然而暮夜苞苴,在所不免。」
《國語辭典》:天书(天書)  拼音:tiān shū
1.天子的诏书。唐。王勃〈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天书屡降,手敕仍存。」唐。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诗:「玉漏随铜史,天书拜夕郎。」
2.上天或神仙所降赐的书。《宋史。卷八。真宗本纪三》:「仁宗以天书殉葬山陵,呜呼贤哉!」《三国演义》第四九回:「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
3.比喻看不懂或难以理解的文字。《红楼梦》第八六回:「看著又奇怪又纳闷,便说:『妹妹近日愈发进了,看起天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