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以党举官(以黨舉官)
按照朋党关系来选拔官吏。管子·明法:“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矣。” 尹知章 注:“交合则自进用,何须求用?”韩非子·有度:“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於法。”旧注:“官由党举,所以务交,求其亲援。”
《漢語大詞典》:乡举里选(鄉舉里選)
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从乡里中考察推荐。《后汉书·章帝纪》:“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变而乡举里选,谬采虚声,则得人爵,弃天爵,党同伐异,弊愈益滋,更出资格糊名之下。”
《漢語大詞典》:贤良文学(賢良文學)
汉 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 武帝 时,简称贤良或文学。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惟 始元 六年,有詔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汉书·食货志下:“ 昭帝 即位六年,詔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参见“ 贤良 ”、“ 贤良方正 ”。
《國語辭典》:贤良方正(賢良方正)  拼音: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
汉制郡国举士的科目之一。选拔文墨才学之士,魏、晋、唐、宋皆沿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话说自汉以前,人才只是举荐征辟,故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之名。」《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
《國語辭典》:孝弟力田  拼音:xiào tì lì tián
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以孝弟为天下的大顺,力田为民生的本源而得名。《汉书。卷二。惠帝纪》:「春正月,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
《国语辞典》:人事行政  拼音:rén shì xíng zhèng
一机构对于其人员所作选拔、培育、调度与考核的一套有系统的实务与理论。一般在政府机关称为人事行政,在企业则称为人事管理,目前多称为「人力资源管理」。
《国语辞典》:开科取士(开科取士)  拼音:kāi kē qǔ shì
举办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如:「开科取士是我国自古以来选任人才的方法。」
《国语辞典》:莒光连队(莒光连队)  拼音:jǔ guāng lián duì
国军模范基层连队。为选拔表扬类别之一。其标准为思想武德最精纯,武艺技术最精熟,武器装备最精良,组织制度最精严。
《国语辞典》:博学宏词科(博学宏词科)  拼音:bó xué hóng cí kē
一种科举考试制科。用以选拔学问渊博,文词卓越者。参见「博学宏辞科」条。
《国语辞典》:精英树(精英树)  拼音:jīng yīng shù
自林木育种或经次代检定选拔优良基因之林木,其生长超群,树形与材质兼优,形质优异健全。常为选供采种或插穗用之「选留树」。也称为「优型树」。
《漢語大詞典》:干部四化
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培养、选拔干部的标准。革命化就是要求干部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年轻化就是要求干部队伍年富力强,保持不断开拓创新的旺盛活力;知识化就是要求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担负领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专业化就是要求干部掌握本行业的专门知识,具备业务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在“四化”中,革命化是基本前提。
《國語辭典》:拔贡(拔貢)  拼音:bá gòng
一种清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由学政选拔秀才中文行兼优的人,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待会试、廷试及格后,入选者依成绩优劣分成一、二、三等,以七品京官、县官、教职任用之。馀者罢归,称为「废贡」。初定六年选拔一次,自乾隆七年改为十二年一次。《六部成语注解。礼部》:「从秀才中选其文学拔萃者作为贡生,曰:『拔贡』。」
《國語辭典》:拔十得五  拼音:bá shí dé wǔ
宽于拔擢,必能选得半数真才。《新唐书。卷一二六。张九龄传》:「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文选。任昉。为范尚书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拔十得五,尚曰比肩,其馀得失未闻。」也作「拔十失五」。
《國語辭典》:拔十失五  拼音:bá shí shī wǔ
选拔人才,即使一半不合格,尚可得一半真才。《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也作「拔十得五」。
《漢語大詞典》:诠用(詮用)
选拔录用。詮,通“ 銓 ”。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起义旗至发引凡四十八日》:“自外文武职员,随才詮用。”
分類:选拔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