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窜伏(竄伏)  拼音:cuàn fú
逃匿、潜伏。《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如其后嗣遁逃窜伏,使于中国不为叛臣。」《后汉书。卷五三。姜肱传》:「遂羸服閒行,窜伏青州界中,卖卜给食。」
分類:逃匿隐藏
《漢語大詞典》:投窜(投竄)
(1).逃匿。晋书·庾亮传:“ 亮 明日又泥首谢罪,乞骸骨,欲闔门投窜山海。”《敦煌曲子词·酒泉子》:“长枪短剑如麻乱,争奈失计无投窜。” 宋 苏辙 《迎寄王适》诗:“投窜千山恨不深,扁舟夏涉气如蒸。”
(2).放逐,流放。 唐 柳宗元 《上广州赵宗儒尚书陈情启》:“顷以党与进退,投窜 零陵 。” 宋 秦观 《国论》:“陛下即位以来,图任元老,眷礼名儒,屏弃姦臣,投窜刻吏。” 明 文徵明 《送提学副使序》:“夫既已得罪,则投窜摧辱,有所不辞。”
《漢語大詞典》:走伏
(1).逃匿。《三国志·魏志·锺会传》:“西塞 成都 之路,北絶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絶,走伏无地。”
(2).指逃匿之路。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年:“已命 雍州 刺史 刘粹 等断其走伏。” 胡三省 注:“走,逃也;伏,匿也。断其逃匿之路也。”
(3).谦辞。犹言趋伏、拜伏。 明 宋濂 《凝道记上·孔子符》:“夫子自谓有 庖牺 时物,我等当愿走伏庭下,借一观之,洗凡目焉。”
《漢語大詞典》:窜避(竄避)
逃亡;逃匿。周书·姚僧垣传:“俄而 景 兵大至,攻战累日,郡城遂陷。 僧垣 窜避久之,乃被拘执。” 唐 司空图 《休休亭记》:“ 濯缨 为 陕 军所焚,愚窜避踰纪……既归,葺於坏垣之中。”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戊申熊成基安庆起义记》:“该匪又窜避 临江塔寺 后,砲击我军。”
分類:逃亡逃匿
《國語辭典》:逃闪(逃閃)  拼音:táo shǎn
私自离开、逃跑。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九。顾觅人力》:「如有逃闪将带东西,有元地脚保识人前去跟寻。」
分類:逃匿
《漢語大詞典》:逋贷(逋貸)
(1).借贷官物,逃匿不还。汉书·武帝纪:“诸逋贷及辞讼在 孝景 后三年以前,皆勿听治。” 颜师古 注:“久负官物亡匿不还者,皆谓之逋。”
(2).指借贷官物拖欠不还。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赐……鰥寡孤独高年帛,逋贷不入者勿收。”
《國語辭典》:逃躲  拼音:táo duǒ
逃避藏匿。如:「遇到困难只知逃躲,而不去设法解决,是怯弱的行为。」《醒世姻缘传》第六五回:「狄希陈吓得面无人色,说道:『这灾祸可有路逃躲么?』先生道:『没处逃躲。就如根绳子将你的脚拴住了的一般,任你绕围走十万八千里路,也只好走个对头。』」
分類:逃匿躲避
《漢語大詞典》:分窜(分竄)
各自逃匿。吕氏春秋·首时:“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三国志·魏志·乌丸等传论“更有 乌丸 鲜卑 爰及 东夷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氐 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 汉 开 益州 ,置 武都郡 ,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
分類:逃匿
《漢語大詞典》:栖窜(棲竄)
逃匿,逃窜。后汉书·西羌传:“餘剩兵者不过数百,亡逃栖窜,远依 发羌 。”
分類:逃匿逃窜
《漢語大詞典》:迸伏
隐伏,逃匿。迸,通“ 屏 ”。宋史·宦者传一·王继恩:“餘贼迸伏山谷间,州县有復陷者。”
分類:隐伏逃匿
《漢語大詞典》:逃拐
拐骗后逃匿。《醒世姻缘传》第八六回:“你可将他寄养在此,我着人找捉那逃拐的家人。”《天雨花》第十三回:“怎生 刁氏 同逃拐,连婢 红云 无处寻。”
分類:拐骗逃匿
《漢語大詞典》:遁贼(遁賊)
逃匿的盗匪。 明 徐渭 《陶宅战归序》:“予尝追忆季夏时,君独驱遁贼百人陷皋埠泽中。”
分類:逃匿盗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