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59,分44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贱迹
追迹
化迹
迹灭
栖迹
伟迹
高迹
政迹
溷迹
放迹
云迹
轨迹
寓迹
书迹
芳迹
《漢語大詞典》:贱迹(賤迹)
(1).对自身的谦称。 宋 朱熹 《答孙敬甫书》:“祠官虽幸得请,然时论汹汹,未有寧息之期,贱迹盖未可保。” 宋 董弅 《闲燕常谈》:“适来官人,口不称名,但称贱迹不已。”
(2).对自己住地的谦称。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下:“生拜叩曰:‘尘贱之人,幸获陪侍,乞挂一名,以光贱迹。’”
《漢語大詞典》:追迹(追跡)
亦作“ 追跡 ”。
(1).追踪;考察。史记·孔子世家:“追迹 三代 之礼,序书传。”东观汉记·光武纪:“有司奏议曰:‘追跡先代,无郊其五运之祖者。’” 鲁迅 《坟·人之历史》:“惟种族发生学独不然,所追迹者,事距今数千万载。”
(2).跟随;效法。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守志 箕山 ,追迹 洪崖 。” 南朝 梁 江淹 《后让太傅扬州牧表》:“然后追迹 范 张 ,濯缨 汾射 ,臣之志也。” 宋 秦观 《拟郡学试近世社稷之臣论》:“ 子房 虽无三子之过,然不能为 汉 制礼作乐,追迹 三代 之隆。”
《漢語大詞典》:化迹
(1).变化之迹;教化之迹。后汉书·仲长统传:“以为世非 胥庭 ,人乖鷇饮,化迹万肇,情故萌生。” 唐 卢照邻 《宴凤泉石翁神祠诗序》:“夫 圯上 黄公 ,灵期己远, 湘 中 玄乙 ,化迹难徵。”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开剖太虚,导引元气,纷纷化迹,飈飈圣致。”
(2).神灵之迹。 南朝 宋 鲍照 《登庐山》诗:“深崖伏化迹,穹岫閟长灵。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
分類:神灵教化
《韵府拾遗 屑韵》:迹灭(迹灭)
北齐书魏收传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
《漢語大詞典》:栖迹(棲迹)
遁身隐迹。 三国 魏 曹植 《释愁文》:“趣遐路以栖迹,乘轻云以翱翔。”
分類:隐迹
《漢語大詞典》:伟迹(偉蹟)
(1).伟大的业绩或事迹。蹟,也写作“迹”。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铺张对天之閎休,扬厉无前之伟蹟。” 宋 曾巩 《进太祖皇帝总序状》:“将无以使列圣巍巍之伟迹,焜燿昭彻,布在方册,此臣之所以惴惴也。”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全盛时代》:“壮哉盛哉!非特 中华 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蹟也。”
(2).指不朽的文物古迹。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五:“后来还是中央政府派员保护了这历史的伟迹。”
《漢語大詞典》:高迹(高跡)
亦作“高蹟”。
(1).高尚的德行。 汉 傅毅 《七激》:“达 羲 农 之妙旨,照 虞 夏 之典坟,遵 孔氏 之宪则,投 颜 閔 之高迹。”
(2).指超世俗的人。 唐 李频 《过四皓庙》诗:“东西南北人,高跡自相亲。” 明 申涵光《怀太原傅青主》诗:“幸将卷帙传高迹,日向晴窗展画看。”
见“ 高跡 ”。
《漢語大詞典》:政迹(政蹟)
亦作“ 政蹟 ”。
(1).旧时指官吏治理政事的事迹。后汉书·鲁恭传:“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
(2).犹政绩。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三年:“守令之有政迹者赏之,贪残者诛之,远近肃然。”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龙井寺:“方先生倅 杭 ,即道贬 处州 ,是以无政蹟可见。”参见“政绩”。
《國語辭典》:政绩(政績)  拼音:zhèng jī
官吏治理政务的绩效。《晋书。卷三。武帝纪》:「以京兆太守刘霄、阳平太守梁柳有政绩,各赐谷千斛。」《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漢語大詞典》:溷迹(溷蹟)
亦作“ 溷跡 ”。亦作“ 溷蹟 ”。 混迹。 明 李贽 《序汇·史阁款语》:“盖家大人之少也,溷蹟於轩冕而不知其荣。” 清 戴名世 《河墅记》:“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溷跡於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二·立誓减寿游庠:“世俗之视秀才也颇重,而得之者也颇难。往往有文学均优,写作俱佳,而佹得佹失,年至班白,犹溷迹于童子军中者。”
分類:混迹
《漢語大詞典》:放迹(放蹟)
亦作“ 放跡 ”。亦作“ 放蹟 ”。
(1).犹远行。《楚辞·九章·悲回风》:“求 介子 之所存兮,见 伯夷 之放迹。” 王逸 注:“放,远也;迹,行也。”
(2).犹浪迹。到处漂泊。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王公神道碑铭》:“同列有恃恩自得者,众皆媚承,公嫉其为人,不直视,由此贬 连州 司户,移 夔州 司马,又移 荆南 ……放跡在外,积四年。”新唐书·韩思彦传:“至官閲月,自免去,放蹟 江 淮 间。” 明 方孝孺 《学士亭记》:“故或放迹於江海,或养操於山林,求遗世忘累之士而与之游。” 清 顾炎武 《春雨》诗:“放跡江湖间,犹思理坟典。”
《骈字类编》:云迹(云迹)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昭亭山广教院文鉴大士喜予往还 马去侵云迹,风来袭野芳。
《國語辭典》:轨迹(軌跡)  拼音:guǐ jī
1.遗留下来的典范。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忠存轨迹,义形风色。」
2.数学上称某点或某线,适合一定的条件而运动时,其径路全体或所生之部分,称为此点或此线的轨迹。
《國語辭典》:轨道(軌道)  拼音:guǐ dào
1.遵循法度。《汉书。卷二二。礼乐志》:「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2.供火车、电车行驶的铁轨。
3.物质运动时所循的路径。
《漢語大詞典》:寓迹(寓跡)
亦作“ 寓跡 ”。 犹寄足。暂时寄住。 唐 马吉甫 《蝉赋》:“聊息心於万事,欣寓跡於一枝。”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有士人寓迹 三衢佛寺 ,忽有女子夜入其室。”又为托身。云笈七籤卷一一二:“僧 悟玄 不知何许人也,虽寓跡緇褐,而潜心求道。”
《國語辭典》:书迹(書跡)  拼音:shū jī
1.笔迹。《宋书。卷七。前废帝本纪》:「世祖西巡,子业启参承起居,书迹不谨,上诘让之;子业启事陈谢。」
2.书法作品。如:「书迹名品薮编」。《旧唐书。卷八○。列传。褚遂良》:「太宗尝出御府锦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漢語大詞典》:芳迹(芳跡)
指前贤的行迹。 梁启超 《爱国歌》之四:“君不见 博望 、 定远 芳跡已千古,时哉后起吾英雄。”
分類:前贤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