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59,分4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朝迹
异迹
敛迹
萍迹
王迹
实迹
前迹
痕迹
治迹
奋迹
比迹
鹿迹
鸿迹
迹状
匿迹
《漢語大詞典》:朝迹
在朝廷的踪迹。谓在朝做官。 宋 陆游 《村饮示邻曲》:“七年收朝迹,名不到权门。”
《漢語大詞典》:异迹(異迹)
(1).不同的行为、行迹。 晋 慧远 《沙门袒服论》:“於是服膺圣门者,咸履正思顺,异迹同轨,缅素风而怀古,背华俗以洗心。”
(2).优异的政绩。汉书·路温舒传:“迁 临淮 太守,治有异迹,卒於官。”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 鸿 官至 琅邪 太守,所在有异迹。” 宋 王安石 《答戚郎中启》:“民无隐情,治有异迹。”
(3).反叛的形迹。南史·刘季连传:“ 季连 有憾於 遥欣 ,乃密表 明帝 言其有异迹。”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包藏祸心者,谓之异志。形见於事为,谓之异迹。”
(4).奇异的事迹。 宋 苏轼 《赵先生舍利记》:“ 盎 与先生异迹极多, 张道安 作先生墓誌,具载其事。”
《國語辭典》:敛迹(斂跡)  拼音:liàn jī
1.隐蔽起来,不敢露面。《抱朴子。外篇。知止》:「夫矰缴纷纭则鸳雏徊翮,坑阱充蹊则麟虞敛迹。」
2.退隐。《晋书。卷八六。列传。张轨》:「加以寝患委笃,实思敛迹避贤。」唐。岑参〈终南山双峰草堂作〉诗:「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
3.自我约束,不敢放纵。《新唐书。卷一七五。列传。刘栖楚》:「栖楚一切穷治,不阅旬,宿奸老蠹为敛迹。」《醒世恒言。卷三九。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莅任之后,摘伏发隐,不畏豪横,不上半年,治得县中奸宄敛迹,盗贼潜踪,人民悦服。」
《漢語大詞典》:萍迹(萍跡)
亦作“ 萍跡 ”。 喻人四处漂流,行踪无定。 唐 牟融 《有感》诗之一:“十年漂泊如萍跡,一度登临一悵神。” 宋 黄公度 《春日怀王庆长》诗:“王孙缘底事,萍迹久他乡。” 明 徐霖 《绣襦记·套促缠头》:“金尽牀头惹厌憎,风波萍迹任浮沉。”
《國語辭典》:王迹(王跡)  拼音:wáng jī
显赫的王业。《书经。武成》:「至于大王,肇基王迹。」《乐府诗集。卷六四。杂曲歌辞四。晋。陆机。吴趋行》:「王迹颓阳九,帝功兴四遐。」
分類:帝王功业
《漢語大詞典》:实迹(實跡)
见“ 实跡 ”。
亦作“实蹟”。 真确的事实。亦偏指业绩。明史·孝宗纪:“壬戌,諭吏部、都察院,人材进退,考察务得实跡,不可偏听枉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况且‘捉姦捉双’,我和你又无实跡凭据,随他説长説短,官府不过道是拦词抵辩,决不反为儿子究问娘姦情的。” 清 何琇 樵香小记·焚廪浚井:“焚廪浚井之説,亦姑与就事论事,不必果以为实跡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观其颇有声名、素称才能之员,一一考其实迹。” 梁启超 《民约论鉅子卢梭之学说》:“ 卢梭 民约之説,非指建邦之实跡而言,特以为其理不可不如是云尔。”
《骈字类编》:前迹(前迹)
唐 李白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发。
《國語辭典》:痕迹(痕跡)  拼音:hén jī
事物经过时留下的迹象。《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我今心思一计,要报得无些痕迹,一个也不走不脱方妙。」
《國語辭典》:治迹(治跡)  拼音:zhì jī
有迹可循的施政步骤和成绩。《汉书。卷七六。韩延寿传》:「宜循行郡中,览观民俗,考长吏治迹。」
《漢語大詞典》:奋迹(奮跡)
见“ 奋跡 ”。
亦作“奋蹟”。 谓奋起投身从事某活动。 明 归有光 《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五道》之四:“ 光武 承 王莽 之乱,奋迹 南阳 。”明史·谭广传:“ 广 长身多力,奋跡行伍至大将,大小百餘战,未尝挫衄。” 清 方苞 《汉高帝论》:“后世开创之君,大抵奋迹干戈扰攘之中,任威权、骋谋诈以得其志。”
《國語辭典》:比迹(比跡)  拼音:bǐ jī
齐步、并驾。《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伏惟皇太后膺大圣之姿,体乾坤之德,齐踪虞妃,比迹任姒。」晋。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方骥齐镳,比迹同尘。」
分類:并驾彼此
《骈字类编》:鹿迹(鹿迹)
诗町疃鹿场痕町疃鹿迹也诗湿树浴鸟 破苔卧鹿迹王建题寿安南馆又明一统志鹿迹石在池州府东流县东六十里有巨石平如掌俗传葛洪于此炼丹丹成跨白鹿飞升石上有鹿迹 平泉草木记八公之怪石巫峡之岩湍琅琊台之水石布于清渠之侧仙人迹鹿迹之石列于佛榻之前
《漢語大詞典》:鸿迹(鴻跡)
亦作“ 鸿跡 ”。 鸿雁的足迹。比喻行踪,踪迹。 元 虞集 《赠赵生》诗:“梦游朔雪留鸿跡,思入 南山 望鹤飞。” 元 倪瓒 《怀归》诗:“鸿迹偶曾留雪渚,鹤情原只在芝田。” 明 徐渭 《蒋扶沟公诗》序:“既而先生鸿跡远旷,再渡 钱塘 。” 清 梁章钜 浪跡丛谈·下河舟中杂诗:“泥雪飞浪跡,蒹葭白露诗。”
《漢語大詞典》:迹状(迹狀)
亦作“跡状”。亦作“蹟状”。 行迹,迹象。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时禁中失火…… 涓 因歷壖囿,按据迹状,乃上直中官遗火所致也。” 宋 欧阳修 《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出处本末,迹状甚明。”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玉女喜神术》:“县令考其跡状,曰:‘某所行盖玉女喜神术也。’”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忠孝节义判官》:“然以官不显,又无蹟状,故州县不肯上其事,祠竟不克立。”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鳌拜:“今朕备稽事实,蹟状显然。”
分類:行迹迹象
《國語辭典》:匿迹(匿跡)  拼音:nì jī
掩饰躲藏,不露痕迹。三国魏。曹植〈九愁赋〉:「感龙鸾而匿迹,如吾身之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