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59,分4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接迹
远迹
游迹
灭迹
混迹
发迹
声迹
扫迹
削迹
手迹
圣迹
隐迹
投迹
笔迹
妙迹
《漢語大詞典》:接迹(接跡)
亦作“接蹟”。 足迹前后相接。形容人多。 唐 赵璘 因话录·徵:“铜乳之臭,并肩而立,接跡而趋。” 金 王若虚 《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声望既隆,求教者接跡而至。”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微子之命:“后之经生不知此义,而抱器之臣、倒戈之士接迹于天下矣。”亦谓相继。 唐 韩愈 《伯夷颂》:“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跡于后世矣。” 明 刘基 《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序》:“惟冀其服膺乎不愧不怍之训,以接跡於古昔圣贤而后已也。”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觉世训》:“歷 汉 文 、 武 、 宣 、 明 、 桓 、 梁武 、 唐宪 ,接跡效尤於后,至 宋徽 又更改皇上帝尊号。”
见“ 接跡 ”。
《漢語大詞典》:远迹(遠跡)
亦作“ 远跡 ”。
(1).远大的业绩。管子·小匡:“昔吾先王 周昭王 穆王 ,世法 文 武 之远迹,以成其名。”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昔 夫差 承 闔閭 之远跡,用 申胥 之训兵,栖越 会稽 ,可谓强矣。”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长算屈於短日,远迹顿於促路。” 李善 注:“迹,功业也。”
(2).犹远游。后汉书·张衡传:“盍远迹以飞声兮,熟谓时之可蓄?” 李贤 注:“言何不远游以飞声誉,谁谓时之可待?”参见“ 远游 ”。
(3).远窜。汉书·公孙弘卜式等传赞:“ 公孙弘 、 卜式 、 儿宽 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爵,远迹羊豕之间。” 颜师古 注:“远迹,远窜其迹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三:“ 汉灵帝 时, 陈留 蔡邕 ,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跡 吴会 。”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蝝蝗弗起,豺虎远迹。”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土番点卯》:“为民牧者,能畜盗以捕盗,亦犹畜猴以嚙鼠,俾盗皆远迹,而不为民害。”
(4).踪迹远离尘世。谓隐居。《宋书·隐逸传·雷次宗》:“吾少婴羸患,事鐘养疾,为性好闲,志栖物表,故虽在童稚之年,已怀远迹之意。” 宋 曾巩 《冬望》诗:“我生智出豪俊下,远跡久此安蒿莱。” 清 黄景仁 《僧舍夜月》诗:“远跡已堪邻虎豹,定心可许问鱼龙。”
《國語辭典》:远游(遠遊)  拼音:yuǎn yóu
1.到远处旅游。《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奈吾师远游,急切未来。」
2.《楚辞》的篇名。王逸以为屈原所作,托意与仙人远游山川,无所不到;后世怀疑非屈原之作。
《漢語大詞典》:游迹(遊迹)
犹浪迹,漫游。 清 周亮工 《题与然大师画册前》:“弃家薙髮为 罻麟和尚 弟子,游跡 浙 中。”
游览所到之地。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大中桥 外,本来还有一座 复成桥 ,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迹尽处,或也是 秦淮河 繁华的尽处了。” 林建征 《莺歌海》:“然而,它最偏僻的这一角,就是游迹最广的 苏轼 也没到过。”
犹游踪。 晋 陶潜 《悲从弟仲德》诗:“宿草旅前庭,阶除旷游迹。”《禅真逸史》第四十回:“世子称孤丕振家,先君游迹遍天涯。”
《國語辭典》:灭迹(滅跡)  拼音:miè jī
消灭踪迹。《文选。李陵。答苏武书》:「灭迹扫尘,斩其枭帅。」
《國語辭典》:混迹(混跡)  拼音:hùn jī
使行迹混杂在群众当中。多指隐身不露。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毁容怀赤绂,混迹戴黄巾。」宋。陆游 好事近。混迹寄人间词:「混迹寄人间,夜夜画楼银烛。」
《國語辭典》:发迹(發跡)  拼音:fā jī
发达、得意。《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喻世明言。卷一一。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我状元到手,只为字黜落。知命中该发迹,在茶肆遭遇大官人,原来正是仁宗皇帝。」也作「发积」。
《漢語大詞典》:声迹(聲跡)
亦作“ 声跡 ”。
(1).声望与事迹。后汉书·李法传:“﹝ 李法 ﹞出为 汝南 太守,政有声迹。”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大统寺:“ 苏秦 时未有佛法,功德者不必是寺,应是碑铭之类,颂其声跡也。” 宋 文天祥 《出真州》诗序:“予平生仕宦,声迹比比,不曾至 淮 。”《元典章·台纲二·体察》:“提刑按察司除声跡不好者,仰御史臺体察,虽未任满,许行奏代。” 明 李东阳 《武昌府学重修记》:“ 张公 以春秋举进士,绩学翰林,歷著声跡。”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边远见职有声迹者,使之内迁。”
(2).犹言音讯行踪。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恶分疏:“ 宋 人 许昼 , 闽 人 黄遘 , 遘 尝宰 滑州 卫南 ,与 画 声迹不疎。”《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一旦声跡彰露,亲庭罪责,将妾拘繫于内,郎赶逐于外,在妾便自甘心,却累了郎之清德,妾罪大矣。”
(3).指用录音机或语音学仪器记录下来的声音。 陈原 《社会语言学》9.1:“由于现代录像和录音技术的发展,所有声迹或图像,都能很方便地录下来给人研究。”
《漢語大詞典》:扫迹(掃跡)
见“ 扫跡 ”。
亦作“扫蹟”。
(1).扫帚扫过的痕迹。 晋 左思 《娇女》诗:“明朝弄梳臺,黛眉类扫跡。”
(2).扫除车轮痕迹。表示谢绝宾客。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跡。”
(3).指绝迹。 宋 陆游 《山园杂咏》之三:“俗客年来真扫迹,清樽日暮独忘归。”
《國語辭典》:削迹(削跡)  拼音:xuè jī
隐藏起来,消声匿迹。《庄子。渔父》:「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列子。杨朱》:「孔子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
《國語辭典》:手迹(手跡)  拼音:shǒu jī
手写的墨迹或所画的图画。如:「这幅山水画是张大千的手迹。」也作「手迹」。
《國語辭典》:圣迹(聖蹟)  拼音:shèng jī
圣人的遗迹。如:「山东省曲阜县有许多与孔子有关的圣迹,现在都已经成为观光景点了。」
《漢語大詞典》:隐迹(隱跡)
见“ 隐跡 ”。
亦作“隐蹟”。 隐藏踪迹。指隐居。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弟子 程高 寻求积年,翁乃授之。 高 亦隐跡不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叶法善》:“汝当辅我 睿宗 及 开元 圣帝,未可隐跡山巖,以旷委任。” 王西彦 《静水里的鱼》:“哪里能够了解另一个隐迹山林的人的心境呢?”
《國語辭典》:投迹(投跡)  拼音:tóu jī
投身。《文选。扬雄。解嘲》:「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文选。钟会。檄蜀文》:「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迹微子之踪,措身陈平之轨。」
《國語辭典》:笔迹(筆跡)  拼音:bǐ jī
1.字迹。《三国演义》第三六回:「程昱赚得徐母笔迹,乃仿其字体,诈修家书一封。」《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那笔迹从来认得,且词中意思有在,真是拙妻所作无疑。」
2.书画的真迹。唐。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漢語大詞典》:妙迹
(1).指佳妙的书法作品。《晋书·王羲之传》:“吾昔有 伯英 章草十纸,过 江 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絶。” 宋 黄庭坚 《跋〈兰亭〉》:“及 萧 氏 宇文 焚荡之餘,千不存一。 永 师晚出,所见妙迹,唯有《兰亭》。”
(2).谓不平凡的事迹。 唐 李峤 《纸》诗:“妙迹 蔡侯 施,芳名 左伯 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