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67,分3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扫迹
削迹
手迹
圣迹
隐迹
投迹
笔迹
妙迹
朝迹
异迹
敛迹
萍迹
王迹
实迹
前迹
《漢語大詞典》:扫迹(掃跡)
见“ 扫跡 ”。
亦作“扫蹟”。
(1).扫帚扫过的痕迹。 晋 左思 《娇女》诗:“明朝弄梳臺,黛眉类扫跡。”
(2).扫除车轮痕迹。表示谢绝宾客。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跡。”
(3).指绝迹。 宋 陆游 《山园杂咏》之三:“俗客年来真扫迹,清樽日暮独忘归。”
《國語辭典》:削迹(削跡)  拼音:xuè jī
隐藏起来,消声匿迹。《庄子。渔父》:「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列子。杨朱》:「孔子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
《國語辭典》:手迹(手跡)  拼音:shǒu jī
手写的墨迹或所画的图画。如:「这幅山水画是张大千的手迹。」也作「手迹」。
《國語辭典》:圣迹(聖蹟)  拼音:shèng jī
圣人的遗迹。如:「山东省曲阜县有许多与孔子有关的圣迹,现在都已经成为观光景点了。」
《漢語大詞典》:隐迹(隱跡)
见“ 隐跡 ”。
亦作“隐蹟”。 隐藏踪迹。指隐居。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弟子 程高 寻求积年,翁乃授之。 高 亦隐跡不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叶法善》:“汝当辅我 睿宗 及 开元 圣帝,未可隐跡山巖,以旷委任。” 王西彦 《静水里的鱼》:“哪里能够了解另一个隐迹山林的人的心境呢?”
《國語辭典》:投迹(投跡)  拼音:tóu jī
投身。《文选。扬雄。解嘲》:「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文选。钟会。檄蜀文》:「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迹微子之踪,措身陈平之轨。」
《國語辭典》:笔迹(筆跡)  拼音:bǐ jī
1.字迹。《三国演义》第三六回:「程昱赚得徐母笔迹,乃仿其字体,诈修家书一封。」《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那笔迹从来认得,且词中意思有在,真是拙妻所作无疑。」
2.书画的真迹。唐。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漢語大詞典》:妙迹
(1).指佳妙的书法作品。《晋书·王羲之传》:“吾昔有 伯英 章草十纸,过 江 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絶。” 宋 黄庭坚 《跋〈兰亭〉》:“及 萧 氏 宇文 焚荡之餘,千不存一。 永 师晚出,所见妙迹,唯有《兰亭》。”
(2).谓不平凡的事迹。 唐 李峤 《纸》诗:“妙迹 蔡侯 施,芳名 左伯 驰。”
《漢語大詞典》:朝迹
在朝廷的踪迹。谓在朝做官。 宋 陆游 《村饮示邻曲》:“七年收朝迹,名不到权门。”
《漢語大詞典》:异迹(異迹)
(1).不同的行为、行迹。 晋 慧远 《沙门袒服论》:“於是服膺圣门者,咸履正思顺,异迹同轨,缅素风而怀古,背华俗以洗心。”
(2).优异的政绩。汉书·路温舒传:“迁 临淮 太守,治有异迹,卒於官。”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 鸿 官至 琅邪 太守,所在有异迹。” 宋 王安石 《答戚郎中启》:“民无隐情,治有异迹。”
(3).反叛的形迹。南史·刘季连传:“ 季连 有憾於 遥欣 ,乃密表 明帝 言其有异迹。”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包藏祸心者,谓之异志。形见於事为,谓之异迹。”
(4).奇异的事迹。 宋 苏轼 《赵先生舍利记》:“ 盎 与先生异迹极多, 张道安 作先生墓誌,具载其事。”
《國語辭典》:敛迹(斂跡)  拼音:liàn jī
1.隐蔽起来,不敢露面。《抱朴子。外篇。知止》:「夫矰缴纷纭则鸳雏徊翮,坑阱充蹊则麟虞敛迹。」
2.退隐。《晋书。卷八六。列传。张轨》:「加以寝患委笃,实思敛迹避贤。」唐。岑参终南山双峰草堂作〉诗:「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
3.自我约束,不敢放纵。《新唐书。卷一七五。列传。刘栖楚》:「栖楚一切穷治,不阅旬,宿奸老蠹为敛迹。」《醒世恒言。卷三九。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莅任之后,摘伏发隐,不畏豪横,不上半年,治得县中奸宄敛迹,盗贼潜踪,人民悦服。」
《漢語大詞典》:萍迹(萍跡)
亦作“ 萍跡 ”。 喻人四处漂流,行踪无定。 唐 牟融 《有感》诗之一:“十年漂泊如萍跡,一度登临一悵神。” 宋 黄公度 《春日怀王庆长》诗:“王孙缘底事,萍迹久他乡。” 明 徐霖 《绣襦记·套促缠头》:“金尽牀头惹厌憎,风波萍迹任浮沉。”
《國語辭典》:王迹(王跡)  拼音:wáng jī
显赫的王业。《书经。武成》:「至于大王,肇基王迹。」《乐府诗集。卷六四。杂曲歌辞四。晋。陆机。吴趋行》:「王迹颓阳九,帝功兴四遐。」
分類:帝王功业
《漢語大詞典》:实迹(實跡)
见“ 实跡 ”。
亦作“实蹟”。 真确的事实。亦偏指业绩。明史·孝宗纪:“壬戌,諭吏部、都察院,人材进退,考察务得实跡,不可偏听枉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况且‘捉姦捉双’,我和你又无实跡凭据,随他説长説短,官府不过道是拦词抵辩,决不反为儿子究问娘姦情的。” 清 何琇 樵香小记·焚廪浚井:“焚廪浚井之説,亦姑与就事论事,不必果以为实跡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观其颇有声名、素称才能之员,一一考其实迹。” 梁启超 《民约论鉅子卢梭之学说》:“ 卢梭 民约之説,非指建邦之实跡而言,特以为其理不可不如是云尔。”
《骈字类编》:前迹(前迹)
唐 李白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