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59,分4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行迹
行迹
古迹
胜迹
事迹
形迹
真迹
屏迹
鸟迹
禹迹
往迹
马迹
足迹
名迹
灵迹
《漢語大詞典》:行迹(行蹟)
亦作“ 行跡 ”。亦作“ 行蹟 ”。 事迹;行为。东观汉记·平原怀王胜传:“ 平原王 葬, 邓太后 悲伤,命史官述其行迹,为传誄,藏于王府。”后汉书·皇后纪序:“故考列行跡,以为《皇后本纪》。” 清 姚鼐 《河南孟县知县新城鲁君墓表》:“君少读书,慕古人行蹟。” 沙汀 《丁跛公》:“他把她们看成空气一样,一点也不因此检点一下自己的行迹。”
分類:行迹事迹
《國語辭典》:行迹(行跡)  拼音:xíng jī
1.踪迹。《文选。江淹。杂体诗。张司空》:「兰径少行迹,玉台生网丝。」
2.事迹、行事。《文选。范晔。后汉书皇后纪论》:「故考列行迹,以为皇后本纪。」
《國語辭典》:古迹(古跡)  拼音:gǔ jī
古代的遗迹。如:「大陆各地的古迹,往往成为游客争相游览的地点。」也作「古迹」。
《國語辭典》:古迹(古蹟)  拼音:gǔ jī
古代流传下来的遗迹。《红楼梦》第五○回:「我从小儿所走的地方古迹不少,我如今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的诗。」也作「古迹」。
《國語辭典》:胜迹(勝跡)  拼音:shèng jī
有名的古迹。唐。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红楼梦》第二回:「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也作「胜迹」。
《國語辭典》:事迹(事跡)  拼音:shì jī
事情发展经过的遗迹。亦指人生的经历及所做的种种事情。宋。欧阳修〈五代史记一行传叙〉:「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儒林外史》第四○回:「这是小弟半生事迹,专求老先生大笔,或作一篇文,或作几首诗,以垂不朽。」也作「事迹」、「事踪」。
《國語辭典》:事迹(事蹟)  拼音:shì jī
个人或团体曾经做过的事情。如:「伟人的事迹,足为后人典范。」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徵圣》:「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此事迹贵文之徵也。」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四:「凡及两考,而事迹显著者,皆得加授阶。」《红楼梦》第四回:「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事迹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
《國語辭典》:形迹(形跡)  拼音:xíng jī
1.表露于外的动作举止。晋。陶渊明〈答庞参军〉诗:「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既有了这些形迹,事不难查,且自宽心。」也作「形踪」。
2.仪容礼貌。如:「不拘形迹」。《聊斋志异。卷八。局诈》:「我辈通家,原不以形迹相限。」
《國語辭典》:真迹(真跡)  拼音:zhēn jī
书画作品确实出自作者本人手笔,而非伪托假造。唐。杜甫 戏题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唐。王建宫词一○○首之一二:「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
《國語辭典》:屏迹(屏跡)  拼音:bǐng jī
匿避。《晋书。卷七○。卞壸传》:「忠于事上,权贵屏迹。」《新唐书。卷一九四。卓行传。阳城传》:「岁饥,屏迹不过邻里,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漢語大詞典》:鸟迹(鳥跡)
亦作“ 鸟跡 ”。
(1).鸟的爪印。《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跡之道交於中国。” 宋 司马光 《夏日西斋书事》诗:“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清 曾国藩 《致刘孟容书》:“古圣观天地之文,兽迮鸟迹而作书契。”
(2).鸟飞空中,了无痕迹。比喻物无实体。 晋 僧肇 宝藏论·广昭空有品:“实彼非此,实此非彼,鸟跡空文,奇特以现。”
(3).指鸟篆。 汉 蔡邕 《隶势》:“鸟跡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崇此简易。” 唐 白居易 《鸡距笔赋》:“挫万物而人文成,草八行而鸟迹落。” 明 张煌言 《建夷宫词》之九:“笑杀 钟 王 空妙笔,而今鸟跡是同文。”参见“ 鸟篆 ”。
《國語辭典》:鸟篆(鳥篆)  拼音:niǎo zhuàn
1.似鸟形的古篆字。参见「鸟虫书」条。《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
2.形似篆文的鸟迹。宋。陆游 新凉书事诗:「卧看鸟篆印苍苔,窗户凉生亦乐哉。」
《國語辭典》:禹迹(禹跡)  拼音:yǔ jī
1.夏禹治水,足迹遍历中国,故以禹迹为中国的代称。《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2.夏禹的功业。北周。庾信《周宗庙歌。皇夏》:「功参禹迹,德赞尧门。」唐。章孝标 上浙东元相诗:「何言禹迹无人继,万顷湖田又斩新。」
《漢語大詞典》:往迹(往蹟)
亦作“ 往蹟 ”。
(1).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 晋 陶潜 《桃花源诗》:“往迹浸復湮,来径遂芜废。”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诗之十五:“壮岁客四方,蹙蹙少安宅。迨老犹未已,车马多往蹟。”
(2).前人或过去的事迹。 唐 孟郊 《自商行谒复州卢使君虔》诗:“ 仲宣 荆州 客,今余 竟陵 宾。往蹟虽不同,託意皆有因。” 甘簃 《辛亥和议之秘史》:“辛亥南北和议之往蹟,人人知之,亦人人能言之。”
《骈字类编》:马迹(马迹)
唐 李白 游泰山六首 其一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唐 张籍 赠梅处士 近移马迹山前住,多向牛头寺里行。
唐 张祜 毁浮图年逢东林寺旧 隙地泉声在,荒途马迹稀。
《國語辭典》:足迹(足跡)  拼音:zú jī
1.脚踏过的痕迹。如:「雪地上留下人们的足迹。」也称为「脚印」。
2.行踪所到的地方。《庄子。胠箧》:「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汉。桓宽《盐铁论。诛秦》:「立帝号,朝四夷,舟车所通,足迹所及,靡不毕至。」
《國語辭典》:名迹(名蹟)  拼音:míng jī
有名的古迹。《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不过既有这个名迹,总得种五棵松在那地方,好让那游玩的人看了,也可以助点诗兴。」
《漢語大詞典》:灵迹(靈蹟)
亦作“ 灵跡 ”。亦作“ 灵蹟 ”。
(1).指帝王的德政。 南朝 梁 江淹 《萧上铜钟芝草众瑞表》:“臣以祥纬杂沓,星烛波运。斯乃灵迹深覃,睿衷夐感。理应写顺,祗无涵祕。”
(2).神明的功绩。 北周 庾信 《周祀方泽歌·昭夏》:“敢以敬恭,陈之玉帛。德包含养,功藏灵迹。”
(3).神灵的遗迹;圣贤的事迹。 唐 李白 《古风》之四三:“ 瑶水 闻遗歌,玉杯竟空言。灵跡成蔓草,徒悲千载魂。” 清 侯方域 《新迁颜鲁公碑记》:“而际世不辰,灵蹟多淹。”
(4).引申为奇迹。 沙汀 《记贺龙》二七:“ 贺龙 同志回到屋里,依旧带着那种因为感到夸耀而来的愉快,而且仿佛谈说一种灵迹。”
(5).神明显灵的事迹。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武员唐突河神:“噫!宇宙间灵迹照然者,莫如河神。彼武人粗卤,不知敬畏,幸而未降之罚,乃著异於俄顷之间,以示薄惩,神顾可慢乎哉?”
(6).谓墨宝。 明 高启 《题黄大痴天池石壁图》诗:“奈何灵蹟久閟藏,荒竹满野啼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