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59,分44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过迹
功迹
踵迹
掩迹
掩迹
印迹
迹行
迹象
美迹
垂迹
浮迹
血迹
沈迹
道迹
近迹
《漢語大詞典》:过迹(過蹟)
亦作“ 过蹟 ”。
(1).过去的行迹。 唐 元稹 《遣病》诗:“前身为过跡,来世即前程。”
(2).错误的行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而新充蠢朴之人,皆平日所颐指使,谅不敢举陈其过跡。”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款犯》:“ 吴 浙 之间,有等积年巨蠹,盘踞衙门,专通上下线索,勾连地方势豪,侦探官府短长,胥役所行过蹟,凭其喜怒,牵陷善良,取捕风捉影之事,作装头换面之谋。”
见“ 过跡 ”。
《漢語大詞典》:功迹(功蹟)
功迹。 唐 李翱 《百官行状奏》:“但指事説实,直载其词,则善恶功跡,皆据事足以自见矣。”
功业与劳绩。 清 戴名世 《书阎宁前墓志后》:“余既缮写一通,以復于 石秋 ,而復书其后如此。至 寧前 之功蹟,誌已详之矣。”
功劳和事迹。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附录 汉 班固 曰:“治民则 黄霸 …… 赵广汉 之属,皆有功迹见述於后。”
《漢語大詞典》:踵迹(踵跡)
亦作“ 踵跡 ”。 犹继承。《楚辞·刘向〈九叹·离世〉》:“端余行其如玉兮,述皇舆之踵跡。” 王逸 注:“言思正我行,令之如玉,不匿瑕恶,以承述先王正治之法,继续其业而大之也。”五灯会元·洞山价禅师法嗣·洞山道全禅师:“暨 洞山 圆寂,众请踵迹住持。”
分類:继承
《漢語大詞典》:掩迹
承袭先辈的事业。荀子·儒效:“教诲开导 成王 ,使諭於道,而能揜迹於 文 武 。” 杨倞 注:“揜,袭也。” 章炳麟 《〈孙逸仙〉题辞》:“索虏昌狂泯 禹 绩,有 赤帝 子断其嗌,揜迹 郑洪 为民辟,四百兆人视兹册。”
《高级汉语词典》:掩迹
承袭先辈的事业
《漢語大詞典》:印迹
痕迹,踪迹。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看着这些印迹,他想起东西,想起人,梦似的都不见了。” 李瑛 《〈诗选〉自序》:“现在所编的这个选本,我也有意识地尽量保留了……我成长的道路的印迹。”
《漢語大詞典》:迹行
亦作“蹟行”。
(1).指行为。管子·正世:“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
(2).停止不前。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恐惧而悼慄,危视而蹟行。”
分類:停止行为
《國語辭典》:迹象(跡象)  拼音:jī xiàng
可供追寻查探的线索、现象。如:「根据种种迹象显示,他有重大涉案嫌疑。」《孽海花》第三五回:「袁尚秋的〈安舫簃〉,自我作古,戛戛独造,也有求生求新的迹象。」
《骈字类编》:美迹
隋书高祖纪芳风美迹歌颂独存美王勃字文德阳宅秋夜山亭宴序星驰一介留 迹于芳亭云委八行抒劳思于彩笔
《漢語大詞典》:垂迹(垂跡)
佛教谓佛、菩萨从本体上示现种种化身,济度众生。 晋 僧肇 《注〈维摩经〉序》:“幽关难启,圣应不同,非本无以垂跡,非跡无以显本,本跡虽殊,而不思议一也。”
《漢語大詞典》:浮迹(浮跡)
飘泊不定的行踪。 唐 孟郊 《同年春宴》诗:“浮跡自聚散,壮心谁别离。”
《國語辭典》:血迹(血跡)  拼音:xiě jī
血液滴落或沾附于各种物体上的痕迹。通常可据以侦断刑案。《三国演义》第二○回:「微露素绢,隐见血迹。」《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便有个把好事的人盘问他起来,口里含糊,满牙关多是血迹。」
分類:留下痕迹
《漢語大詞典》:沈迹(沈跡)
亦作“沉跡”。 隐迹;匿迹。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赫矣 高祖 ,肇载天禄,沉跡中乡,飞名帝録。”
分類:隐迹匿迹
《漢語大詞典》:道迹(道跡)
亦作“道蹟”。
(1).道家的教义。《南史·顾欢传》:“佛跡光大,宜以化物。道跡密微,利用为己。” 唐 郝处俊 《僧道拜君亲议状》:“窃闻道迹希微,立言资於黼帝;释教虚寂,垂法依於国王。”
(2).道家的事业。 唐 王绍宗 《兄元宗口授铭》序:“外姻密友,凭真考行,强号曰 太和先生 ,庶追道跡,先众妙也。”
见“ 道跡 ”。
《韵府拾遗 陌韵》:近迹(近迹)
梁书何点传又敕点弟胤曰心游物表不滞近迹脱落形骸寄之远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