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6,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迷香
迷国
迷蒙
痴迷
迷邦
迷空
迷眼
色迷
愚迷
迷踪
迷径
迷失
迷真
尘迷
雪迷
《漢語大詞典》:迷香
(1).指迷香洞。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以余所见 王月 诸姬,并著迷香、神鸡之胜。” 清 黄式权 《淞南梦影录》卷二:“迷香终日醉昏昏,团得新衣尽縐痕;犹自津津向人説,昨宵光景最销魂。” 胡祥翰 《上海小志·妓寮》:“西妓院,昔时多在二 洋泾桥 一带,华人之能操西语者,亦可洞入迷香。”
(2).可使人昏迷的香。《孽海花》第四回:“香囊一扣,佩之胸当,可以醒迷。不择迷药或迷香,此皆禁中方也。”
分類:昏迷
《漢語大詞典》:迷国(迷國)
(1).指隐居不仕。 汉 王逸 《〈楚辞章句〉序》:“若夫怀道以迷国,佯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后汉书·周燮黄宪等传序:“然用舍之端,君子之所以存其诚也。故其行也,则濡足蒙垢,出身以效时;及其止也,则穷栖茹菽,臧宝以迷国。” 晋 皇甫谧 《高士传·闵贡》:“ 仲叔 高栖,藏宝迷国,一介弗取,卓然贞白。”参见“ 迷邦 ”。
(2).使国迷乱。 宋 叶适 《宋吏部侍郎邹公墓亭记》:“ 子厚 迷国,罪无匹朋,最大者二后废立之际,尤大者臣子不忍言也。”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诗二:“人臣私聚敛,迷国坏纲纪。”
(3).谓使国人着迷。 宋 陈师道 《黄梅》诗:“留花如有待,迷国更须香。”
《漢語大詞典》:迷邦
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言 孔子 不仕,是怀其宝也;知国不治而不为政,是迷邦也。”后因以“迷邦”指不肯从政,隐居不仕。《周书·儒林传·沈重》:“若居形声而去影响,尚迷邦而忘观国,非所谓也。” 唐 刘禹锡 《故荆南节度推官董府君墓志》:“居数岁,投老於南 荆 ,迷邦纵性,委和从化。” 明 王錂《春芜记·访友》:“岂终怀宝迷邦,谩説灌园避世。”
《國語辭典》:迷濛  拼音:mí méng
形容景物朦胧不清。如:「细雨霏霏中,江上景物有点迷濛。」
《國語辭典》:痴迷  拼音:chī mí
沉迷不悟。《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四出》:「论娘行恁娇媚,何不嫁个良婿?(旦)孰敢痴迷!」
《漢語大詞典》:迷邦
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言 孔子 不仕,是怀其宝也;知国不治而不为政,是迷邦也。”后因以“迷邦”指不肯从政,隐居不仕。《周书·儒林传·沈重》:“若居形声而去影响,尚迷邦而忘观国,非所谓也。” 唐 刘禹锡 《故荆南节度推官董府君墓志》:“居数岁,投老於南 荆 ,迷邦纵性,委和从化。” 明 王錂《春芜记·访友》:“岂终怀宝迷邦,谩説灌园避世。”
《漢語大詞典》:迷空
布满天空。迷,通“ 弥 ”。 宋 秦观 《沁园春·春思》词:“宿靄迷空,腻云笼日,昼景渐长。” 宋 杨缵 《八六子·牡丹次白云韵》词:“但暗水、新流芳恨,蝶凄蜂惨,千林嫩緑迷空。”《荡寇志》第一三二回:“关上驀然烟雾迷空,三关上有兵马喊声。”
《國語辭典》:迷眼  拼音:mí yǎn
视线不明的。如:「一阵强风吹来,刮起一片黄沙,令人迷眼。」《封神演义》第七七回:「那雷只震得界牌关地裂山崩;那电只闪得诛仙阵众仙迷眼。」
《國語辭典》:色迷  拼音:sè mí
讥称人贪恋女色。如:「他一向色迷贪杯,口碑极差。」
分類:色迷贪色
《國語辭典》:愚迷  拼音:yú mí
无知迷糊,不明事理。亦指无知迷糊的人。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一折:「向是非海内,人我丛中,将那等不晓事的愚迷劝。」《西游记》第一三回:「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但肉眼愚迷,不识活佛真形。」
《漢語大詞典》:迷踪(迷蹤)
亦作“ 迷踪 ”。 迷失道路。 南朝 梁 沈约 《循役朱方道路诗》:“覊心亦何言,迷踪庶能復。”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这女孩儿迷踪失路。”《水浒传》第六一回:“ 卢俊义 道:‘便是我迷踪失路,寻不着宿头,你救我则箇!’” 明 杨慎 《赠韩石溪》诗:“迷踪 鬼方 雾,藴真 罗甸 烟。”
《漢語大詞典》:迷径(迷徑)
犹迷路。宋书·谢灵运传:“被宿莽以迷径,覩生烟而知墟。” 南朝 梁 刘孝威 《赋得曲涧诗》:“菱舟失道去,归鳧迷径来。” 清 查慎行 人海记·采参:“採参以夏五月,裹粮披榛而入。或迷径为虎狼所噉;或人相遇,弱者死,强者攖所有而出。”参见“ 迷路 ”。
分類:迷路
《國語辭典》:迷路  拼音:mí lù
1.迷失道路。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他乡何处是,迷路问谁来?」
2.离开正途。如:「不良少年就像是迷路的羔羊一样。」
3.生理学上称内耳一系列相互连接的腔或管。
《國語辭典》:迷失  拼音:mí shī
1.迷惑而无法分辨。《晋书。卷七八。列传。陶回》:「峻果由小丹杨经秣陵,迷失道,逢郡人,执以为乡导。」《文明小史》第四回:「不料多走了路,迷失路途,不忙问怎的。」
2.丢掉、失去。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等孩儿长大时年,交付他收执依然,遮莫杀颠沛流离,休迷失水木根源。」《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小的妻子久为杨化冤魂所附,真性迷失。」
《漢語大詞典》:迷真
(1).犹乱真。 唐 韦应物 《咏徐正字画青蝇》:“误点能成物,迷真许一时。”参见“ 乱真 ”。
(2).迷失真性。 唐 吕岩 《敲爻歌》:“如鼎沸,永沉沦,失道迷真业所根。”
《國語辭典》:乱真(亂真)  拼音:luàn zhēn
1.逼真,使人真假难辨。《宋史。卷四四四。文苑列传六。米芾》:「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
2.以假作真。宋。黄庭坚 谢王烟之惠茶诗:「于公岁取壑源足,勿遣沙溪来乱真。」宋。赵蕃〈遂初泉〉诗:「世间名贤久难辨,顾恐石室来乱真。」
《漢語大詞典》:尘迷(塵迷)
对尘世的迷恋。 明 杨慎 《黄莺儿·道情》曲:“早早破尘迷,住 蓬莱 ,西復西,五禽三鸟同游戏。”
分類:尘世迷恋
《骈字类编》:雪迷
张乔浔阳村舍诗见风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