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荒茫
犹渺茫。旷远迷茫。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披东郊之寥廓,入蓬藋之荒茫。”新唐书·陈夷行李绅等传赞:“其言荒茫漫靡,夷幻变现。” 宋 苏轼 《渚宫》诗:“ 渚宫 寂寞依古 郢 , 楚 地荒茫非故基。”
《漢語大詞典》:迷闷(迷悶)
(1).昏迷;神志不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室前盘石上,行罗十瓮,中悉是饼银。采伐遇之,不得取。取必迷闷。”北齐书·儒林传·权会:“ 会 亦不觉堕驴,因尔迷闷,至明始觉。” 唐 牛僧孺 《玄怪录·齐推女》:“ 李氏 妻如空中坠地,初甚迷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今夜旅舍,悮同念秧者宿,惊惕不敢交睫,遂致白昼迷闷。”
(2).迷茫,难以辨清。 唐 无名氏 《补江总白猿传》:“出门山险,咫尺迷闷,不可寻逐。”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就是船上也是污泥痰秽,烟气迷闷。”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远望三五村落,烟雨迷闷,一片秋原寥落的光景。”
《漢語大詞典》:涳濛
微雨迷茫貌。 五代 和凝 《临江仙》词:“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楼雾縠涳濛。” 廖仲恺 《卖花声·题画》词:“烟雨罨涳濛,万緑丛中,亭亭遥认木棉红。”
分類:微雨迷茫
《漢語大詞典》:漶漫
(1).模糊不清。 宋 张君房 《〈云笈七籤〉序》:“然其纲条漶漫,部分参差,与琼纲玉纬之目,舛谬不同。” 明 高攀龙 《武林游记》:“﹝神运石﹞上刻‘神运’字,旁多款识,然漶漫不可读矣。” 茅盾 《动摇》二:“这门上本刻着一副对联,蓝地红字,现在已经剥落漶漫,仅存字的形式了。”
(2).犹荒废。 明 袁宗道 《邹翁寿序》:“自吾邑有翁,而窶人多以饱,寒者或以温,行者不苦无梁,而贤人之祠不至漶漫,则公之行也。”
(3).散乱;散漫。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叙》:“其辞旨固不甚谬戾於本,特其漶漫散杂,亡足采者,非以解颐,足鼓掌耳。” 清 纳兰性德 《赋论》:“中世 杜牧 之辈始推陈出新,更为奇肆,实以开 宋 人漶漫无纪极之风,而赋之体又穷矣。”
(4).迷茫无际。 清 黄景仁 《泗州喜洪大从姑孰来》诗:“春水久漶漫,将毋顿涂泥。” 郭沫若 《女神·凤凰涅槃》:“我们这缥缈的浮生,好像那大海里的孤舟。左也是漶漫,右也是漶漫。”
《漢語大詞典》:迷岸
(1).迷途。 南朝 梁简文帝 《奉清上开讲启》:“是以背流知反,迷岸识归。”
(2).迷茫的河岸。 元 黄庚 《雪》诗:“迷岸未春飞柳絮,前邨破晓压梅花。”
《漢語大詞典》:阴蒙
同“阴濛”
昏暗迷茫。
《漢語大詞典》:阴濛(陰濛)
昏暗迷茫。 明 高攀龙 《武林游记》:“雨丝阴濛,水烟笼树,远山层迭,浓淡相间。”
《漢語大詞典》:昏茫
(1).昏暗迷茫。艺文类聚卷九七引 晋 支昙谛 《赴火蛾赋》:“天地鬱蒸,日月昏茫。” 郭沫若 《海涛集·南昌之一夜》:“在昏茫中,渡过了江,天已经黑下来了。” 萧红 《生死场》九:“昏茫的村庄埋着天然灾难的种子,渐渐种子在滋生。”
(2).形容眼光恍惚模糊的样子。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四章:“ 阿兴 用昏茫的眼睛往这人丛中搜索着他的女人和孩子。” 碧野 《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五章:“他迟钝地转动一对昏茫的眼睛,望着他们走前来,又送着他们走过去。”
《國語辭典》:素气(素氣)  拼音:sù qì
1.白色的雾气。迷茫的白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2.淡雅素净。如:「你这身素气的打扮好像少了点年轻活泼的朝气。」
《漢語大詞典》:阴濛(陰濛)
昏暗迷茫。 明 高攀龙 《武林游记》:“雨丝阴濛,水烟笼树,远山层迭,浓淡相间。”
《漢語大詞典》:窅漫
幽远迷茫貌。 南朝 梁简文帝 《述羁赋》:“奉明后之霑渥,将远述於 衡 楚 ;叹云霞之窅漫,对江山之遥阻。”
分類:幽远迷茫
《國語辭典》:迷网(迷網)  拼音:mí wǎng
形容事物的迷惑人心,构织如网。宋。苏轼〈赠杜介〉诗:「群生陷迷网,独达从古少。」
《漢語大詞典》:杳濛
迷茫,模糊不清。 明 李梦阳 《玄明宫行》:“光景闪烁倏忽异,云烟鬼怪芃杳濛。”
《漢語大詞典》:弥茫(彌茫)
浩渺不分明貌。 宋 叶适 《漳浦县圣祖殿记》:“然其汎之瀰茫,遁之幽遐,家薜萝,友鸥鷺,亦甘於独往而人莫能同,固不取也。”
犹言迷茫、广远。 宋 辛弃疾 《上西平·会稽秋风亭观雪》词:“起来极目,向弥茫、数尽归鸦。”
《漢語大詞典》:霜霭(霜靄)
秋夜迷茫的月色。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登台望秋月》:“临玉墀之皎皎,含霜靄之濛濛。”
《漢語大詞典》:濛茸
迷茫貌。 唐 无名氏 《撷芳词》:“风摇荡,雨濛茸,翠条柔软花头重。” 前蜀 贯休 《春末兰溪道中作》诗:“山花零落红与緋,汀烟濛茸江水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