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迷惘  拼音:mí wǎng
困惑而不知所措。如:「年轻人要立志奋进,不能老陷于岁月的迷惘中。」
《國語辭典》:超忽  拼音:chāo hū
1.遥远的样子。《文选。王巾。头陀寺碑文》:「东望平皋,千里超忽。」
2.精神閒适悠逸。唐。皮日休太湖诗。桃花坞〉:「穷深到兹坞,逸兴转超忽。」
3.突然、迅速。《聊斋志异。卷四。促织》:「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國語辭典》:怅惘(悵惘)  拼音:chàng wǎng
惆怅失意。宋。苏轼与滕达道书〉:「会合邈未有期,不免怅惘。」《聊斋志异。卷七。阿英》:「值中秋,夫妻方狎宴,嫂招之,珏意怅惘。」
《漢語大詞典》:迷云(迷雲)
谓知觉迷惘,如蒙云雾。《楞严经》卷四:“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 唐 王勃 《释迦佛赋》:“目容修广於青莲,寒生定水;毫相分明於皓月,照破迷云。”
《漢語大詞典》:觉性(覺性)
佛教语。谓能断离一切迷惘而开悟真理的本性。 南朝 梁 沈积 《梁武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序》:“莫能精求,互起偏执,乃使天然觉性自没。” 宋 秦观 《录龙井辩才事》:“讼既往过愆,反本来清浄觉性。” 宋 储泳 《祛疑说》:“人惟一觉性耳。觉之一字,可以断疑情,祛邪妄。”
《國語辭典》:愚迷  拼音:yú mí
无知迷糊,不明事理。亦指无知迷糊的人。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一折:「向是非海内,人我丛中,将那等不晓事的愚迷劝。」《西游记》第一三回:「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但肉眼愚迷,不识活佛真形。」
《漢語大詞典》:朦朦
(1).迷惘貌。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河南尹太山羊翩祖》:“ 翩祖 位则亚卿,雅有令称,义当纲纪人伦,为之节文,而首倡导犯礼违制,使 东岳 一郡朦朦焉,岂不愍哉!” 明 袁宏道 《与钱象先书》:“数日前 白下 有人浪传恶信,僕惊愕,殊朦朦。讹言耶?……抑妬妇之口耶?”
(2).微明貌。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萤异》:“七月七夕,纳凉庭中,月色朦朦。” 丁玲 《韦护》第二章七:“天色已由朦朦的,变成透亮了,一定是好天气。”
《漢語大詞典》:觉岸(覺岸)
佛教语。由迷惘而到觉悟的境界。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证果》:“与君永归三寳,指觉岸以同登。”《花月痕》第三二回:“万顷情波,都成觉岸。” 清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前所著之《资政新篇》《英杰归真》一切寳制诸书,固已刊刷颁行。足登斯世於觉岸,不致终陷於沉沦矣。”
《國語辭典》:昏瞀  拼音:hūn mào
昏昧不明事理。三国魏。曹植九愁赋〉:「竞昏瞀以营私,害予身之奉公。」
《漢語大詞典》:哀迷
悲伤迷惘。《晋书·惠帝纪》:“昧於大道,不明于训,战战兢兢,夕惕若厉。乃者哀迷之际,三事股肱,惟社稷之重,率遵翼室之典,犹欲长奉先皇之制,是以有 永熙 之号。”
分類:悲伤迷惘
《漢語大詞典》:昏倦
迷惘困倦。《西游补》第一回:“老和尚平日有些道气,再不如此昏倦。” 清 葆光子 《物妖志·虫类·赤蛇》:“公亦信以为神,但觉体中昏倦,渐至猜疑,欲絶之不能也。”
分類:迷惘困倦
《漢語大詞典》:发迷(發迷)
(1).开导迷惑。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发迷彻蔽,爱助激成, 空同子 功德我者厚矣。”
(2).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随便那一项,都有人发迷的,像这种真是发秀才迷了。”
(3).显现迷惘的神情。白雪遗音·马头调·二月春光:“见卿独自守罗幃,手托香腮,杏眼发迷。”
《漢語大詞典》:昏惘
昏沉迷惘。 茅盾 《春蚕·喜剧》:“他的昏惘的神经就感到自己的被捕仿佛仅是昨日的事了。”
《漢語大詞典》:温屯
谓热屯聚不散,使人迷惘不爽。 唐 柳宗元 《愚溪对》:“予闻 闽 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呕泄。” 章士钊 指要:“屯,聚也。温屯与温暾,皆叠韵字,由字义言之,不冷不热曰温暾,热屯聚而不散曰温屯,二者固非无别;而在口语,则发音全同,可使闻者难於区分。又此二字, 唐 人最为习用,《致虚杂俎》:‘今人以人性不爽利者曰温暾。’ 子厚 使此二字时,可能意味人为毒雾所中,致形迷罔,因而二者从有别而流为无别。”
《漢語大詞典》:迷殢
迷惘烦恼。 钱锺书 《围城》三:“他自觉这种惺忪迷殢的心绪,完全像填词里写的女人幽闺伤春的情境。”
分類:迷惘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