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迫令  拼音:pò lìng
迫使、用强迫的方式使人服从。如:「为维持秩序,在劝导无效下,只得迫令就范」。
分類:强令迫使
《國語辭典》:逼使  拼音:bī shǐ
迫使。如:「舆论的压力,逼使检察官在侦察该案件时,态度格外慎重。」《南齐书。卷五○。明七王列传。鄱阳王宝夤》:「尔日不知何人逼使上车,仍将去,制不自由。」
分類:迫使
《漢語大詞典》:隈逼
迫使。 明 王磬 《一枝花·苦雪》套曲:“盪磨的红日无光,隈逼的青山失色。”
分類:迫使
《國語辭典》:风潮(風潮)  拼音:fēng cháo
1.风向与潮汐。
2.比喻一时轰动喧腾的事情。如:「闹风潮」。
《國語辭典》:退却(退卻)  拼音:tuì què
后退。《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纪》「以颜渊配」句下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当今宜捐淮、汉以南,退却避之。」
《國語辭典》:夺志(奪志)  拼音:duó zhì
强迫改变志向。《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分類:迫使志向
《国语辞典》:强使(强使)  拼音:qiǎng shǐ
以暴力或压力迫使人做某事。如:「他强使自己在短期内完成企划案。」
《漢語大詞典》:夹持(夾持)
犹夹辅,匡助。朱子语类卷七十:“自是小人皆不敢为非,被君子夹持得皆不敢为非,被君子夹持得皆革面做好人了。” 明 李贽 《复陶石篑》:“倘得胜友时时夹持,进未可量。”
挟持。夹,通“ 挟 ”。从两旁架住他人,迫使服从。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忽有四人持鏢负弩,悬剑櫜矢,自后奔突而至。两人趋余伞下,一人趋 顾僕 伞下,一人趋担夫笠下,皆勇壮兇狞,似避雨,又似夹持,余甚恐。”
《國語辭典》:人质(人質)  拼音:rén zhì
为了取信于对方而作为抵押,或为对方所拘留的人。
《國語辭典》:制伏  拼音:zhì fú
用强力压伏、征服。《红楼梦》第九回:「如今何不用计制伏,又息口声,又不伤脸面。」《老残游记》第一六回:「白子寿的人品学问,为众所推服,他还不敢藐视。舍此更无能制伏他的人了。」
《國語辭典》:退兵  拼音:tuì bīng
1.撤退己方军队。《三国演义》第九回:「臣等特来报雠,非敢造次。但见王允,臣便退兵。」
2.使敌兵退却。《文明小史》第一七回:「只怕除掉银钱之外,也没有第二个退兵的妙策。」
《國語辭典》:退敌(退敵)  拼音:tuì dí
打退敌人。《三国演义》第一一回:「糜竺进曰:『今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
《国语辞典》:地滑  拼音:dì huá
一种小规模的地壳运动。形成的原因包括山崩、开发山坡时不慎挖掉岩层的受力部分而迫使岩块多滑至另一著力点、或因河流转弯处因急流的冲刷而造成岩石下滑等。常见的现象包括岩滑、岩流。
《漢語大詞典》:胁降(脅降)
迫使降服;被迫投降。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 廵 , 廵 不屈。” 宋 李纲 《申省措置酌情处断招降盗贼状》:“及与官军已入贼巢,逃避无所,乃始祈哀乞降,保全性命,出於事不获已,此胁降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 匈奴 用迫害、诱惑等方法,要 苏武 投降, 苏武 早拼一死,坚持不屈,击败了 匈奴 胁降的诡谋。”
《國語辭典》:要市  拼音:yāo shì
要胁求封。《西汉。贾谊。过秦论》:「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