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尖端科技  拼音:jiān duān kē jì
最先进、最进步的高度科学技术。如航空太空科学或核能研究等。
《国语辞典》:学习高原(学习高原)  拼音:xué xí gāo yuán
学习的曲线出现高原停滞的现象。学习进步到某一程度后,即因瓶颈而停滞,无法再继续进步。此时停滞的曲线水平如高原一般,称为「学习高原」。
《国语辞典》:长足进步(长足进步)  拼音:cháng zú jìn bù
形容非常大的进步。如:「经由老师的指导后,他在课业方面已有长足进步。」
分类:进步
《国语辞典》:政治革新  拼音:zhèng zhì gé xīn
政治上力图进步,以革除旧有制度、习性所采取的政治行为。
《国语辞典》:勇猛求进(勇猛求进)  拼音:yǒng měng qiú jìn
全力、积极的求取进步或进展。如:「他在田径场上埋头苦练、勇猛求进,终于在大赛中夺得冠军。」
《国语辞典》:不求上进(不求上进)  拼音:bù qiú shàng jìn
不奋发求进步而任由堕落。如:「他是个好吃懒做,不求上进的混混儿。」
《漢語大詞典》:革命文学(革命文學)
指 中国 二十年代革命作家与进步作家所倡导的文学思潮。二十年代初, 李大钊 、 邓中夏 、 恽代英 、 萧楚女 等首先提出有关“革命文学”的建设问题;1924年和1926年 蒋光慈 、 郭沫若 等又相继重新倡导。1928年初在 上海 展开一次规模较大的论争,论争中初步提出了文学应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鼓舞了当时广大文艺工作者反对国民党白色恐怖的斗争。
《國語辭典》:发愤图强(發憤圖強)  拼音:fā fèn tú qiáng
下定决心,努力自强。如:「他虽经商失败,仍每日勤劳不懈,发愤图强,终于东山再起。」《清史稿。卷四六四。列传。康广仁》:「戊戌变法,德宗发愤图强,用端棻等言,召用新进。百日维新,中外震仰,党争遽起,激成政变。」
《漢語大詞典》:反动派(反動派)
反对进步,反对革命事业的集团或分子。 季羡林 《西谛先生》:“他主编了一个争取民主的刊物,推动民主运动。反动派把他看做眼中钉,据说是列入了黑名单。”《文汇月刊》1981年第5期:“ 丁声树 同志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是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他和横眉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的 闻一多 ,和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 美国 的‘救济粮’的 朱自清 一样,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的、表现了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知识分子。”
《國語辭典》:积极分子(積極分子)  拼音:jī jí fèn zǐ
热心而主动参与活动或某事的人。如:「此次参加游行抗议的人,都是关心环保的积极分子。」
《漢語大詞典》:固步自封
故步自封。比喻墨守成规,不求进步。 冯玉祥 《我的生活》第二二章:“我一到这里就给我这样的恶劣印象,始知 老段 ( 祺瑞 )当政,只是陈陈相因,固步自封,丝毫没有改革求进步的意思。”参见“ 故步自封 ”。
《國語辭典》:故步自封  拼音:gù bù zì fēng
比喻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如:「他为人行事,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
《國語辭典》:启蒙运动(啟蒙運動)  拼音:qǐ méng yùn dòng
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间在欧洲知识界,获得广泛拥护的一种思想运动和信仰运动。主要以上帝、理性、自然、人类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目的。启发人民反对封建传统思想与宗教的束缚、推翻权威与教会政治的控制。后导致现代科学的兴起。
《國語辭典》: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拼音:shì bié sān rì,guā mù xiāng dài
进步神速,使人另眼相看。语本《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國語辭典》:日就月将(日就月將)  拼音:rì jiù yuè jiāng
每日有成就,每月有进步。语出《诗经。周颂。敬之》:「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形容持续不断,积少成多。唐。杨烱〈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天经地义,钦承避席之谈,日就月将,虔奉趋庭之教。」《幼学琼林。卷一。岁时类》:「为学求益,日就月将。」
《國語辭典》:人文主义(人文主義)  拼音:rén wén zhǔ yì
一种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潮。十三世纪末兴起于义大利,丹第、薄伽邱等为其先驱。主张脱离教会势力,反对经院哲学,鼓吹人文教育,以伦理、哲学、音乐和修辞学培养高尚的鉴赏力、优雅而机智的风度,重视个人精神的独立,又不忽略体格的锻鍊。奠定此后欧洲各国人文教育的基本理想,对整个欧洲文化的发展有相当深的影响。也称为「人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