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7,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2 43 44 45 下一页
九种不还
已还
五不还天
五不还果
五种不还
不还
不还向
不还果
六种不还
八种不还
十一种不还
妄尽还源观
因地倒者还因地起
如来光明出已还入
佛类词典(续上)
八还九种不还
已还
五不还天
五不还果
五种不还
不还
不还向
不还果
六种不还
八种不还
十一种不还
妄尽还源观
因地倒者还因地起
如来光明出已还入
八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变化相,各还本所因处,有八种也。楞严经曰:「佛告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苏轼次韵道潜留别诗曰:「异同更莫疑三语,物我终当付八还。」
(名数)诸变化相,各还本所因处,有八种也。楞严经曰:「佛告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苏轼次韵道潜留别诗曰:「异同更莫疑三语,物我终当付八还。」
九种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从欲界上色界而般涅槃之不还果圣者,分九种。即于中有般涅槃者,有速般,非速般,经久般之三称。生于色界,不久而般涅槃者,有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之三种。生于色界更上转生于天而般涅槃者,有全超,半超,遍没之三种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五种不还中,中般生般上流般之三种般,各分三种,为九种不还。是于色界入灭圣者之区别也。中般三种:一、速般,谓于中有断馀惑而般涅槃也。二、非速般,谓于中有经暂时而般涅槃也。三、经久般,谓于中有经久时而般涅槃也。生般三种:一、生般,谓生于色界速断馀惑而般涅般也。二、有行般,谓生于色界加行勤修,经几许之时,而般涅槃也。三、无行般,谓生于色界,懈怠不成加行,经久时而渐般涅槃也。上流般三种:一、全超般,谓先生于色界之最下梵众天,由梵众天超中间之十四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二、半超般,谓先生于梵众天,后超一天二天乃至十三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其超不全,故云半,非等分之半也。三、遍没般,谓遍经历色界之十六天,而于色究竟天般涅槃也。见俱舍论二十四等。
(名数)从欲界上色界而般涅槃之不还果圣者,分九种。即于中有般涅槃者,有速般,非速般,经久般之三称。生于色界,不久而般涅槃者,有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之三种。生于色界更上转生于天而般涅槃者,有全超,半超,遍没之三种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五种不还中,中般生般上流般之三种般,各分三种,为九种不还。是于色界入灭圣者之区别也。中般三种:一、速般,谓于中有断馀惑而般涅槃也。二、非速般,谓于中有经暂时而般涅槃也。三、经久般,谓于中有经久时而般涅槃也。生般三种:一、生般,谓生于色界速断馀惑而般涅般也。二、有行般,谓生于色界加行勤修,经几许之时,而般涅槃也。三、无行般,谓生于色界,懈怠不成加行,经久时而渐般涅槃也。上流般三种:一、全超般,谓先生于色界之最下梵众天,由梵众天超中间之十四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二、半超般,谓先生于梵众天,后超一天二天乃至十三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其超不全,故云半,非等分之半也。三、遍没般,谓遍经历色界之十六天,而于色究竟天般涅槃也。见俱舍论二十四等。
已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还者还归之意。与所谓已来同。例如三千年已还,则谓自三千年之过去至于今日之间,等觉已还云者,则自等觉至凡夫间之一切地是也。对于已经而言。
(术语)还者还归之意。与所谓已来同。例如三千年已还,则谓自三千年之过去至于今日之间,等觉已还云者,则自等觉至凡夫间之一切地是也。对于已经而言。
五不还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五净居天同。
(名数)与五净居天同。
五不还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种那含。全超等之五种也。(参见:不还)
(名数)又曰五种那含。全超等之五种也。(参见:不还)
五种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种那含,五种般。(参见: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五种那含,五种般。般者般涅槃之略,为入涅槃之义:一、中般,不还之圣者,死于欲界而往色界,于其中有之位,断馀烦恼而般涅槃也。二、生般,谓生于色界已,不久断馀惑,而般涅槃也。三、有行般,生已,而于其天处长时加行勤修,以断馀惑,方般涅槃也。四、无行般,生已,而于其天处无加行,懈怠而经长时,馀恶自解脱,而般涅槃也(此由生般中别开者)。五、上流般,流者进行之义,于色界必从下天进行于上天,其间断馀惑而般涅槃也。此中有乐慧,乐定之二种。乐慧者为生于色究竟断馀惑而般涅槃,乐定者为生于无色界之有顶天断馀恶而般涅槃,是虽生于无色,而以经色界之生,所以摄于色界之生也。
(名数)又曰五种那含,五种般。(参见: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五种那含,五种般。般者般涅槃之略,为入涅槃之义:一、中般,不还之圣者,死于欲界而往色界,于其中有之位,断馀烦恼而般涅槃也。二、生般,谓生于色界已,不久断馀惑,而般涅槃也。三、有行般,生已,而于其天处长时加行勤修,以断馀惑,方般涅槃也。四、无行般,生已,而于其天处无加行,懈怠而经长时,馀恶自解脱,而般涅槃也(此由生般中别开者)。五、上流般,流者进行之义,于色界必从下天进行于上天,其间断馀惑而般涅槃也。此中有乐慧,乐定之二种。乐慧者为生于色究竟断馀惑而般涅槃,乐定者为生于无色界之有顶天断馀恶而般涅槃,是虽生于无色,而以经色界之生,所以摄于色界之生也。
不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不还向。又云不还果。
(术语)即不还向。又云不还果。
不还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乘四向之一。修向不还果之行法之位也。即断欲界修惑九品中第七品第八品之位,不还者,不还来欲界之义,断第九品已,则不再生于欲界,必生于色界无色界之上界,故谓之不还果。今七八品断而向其不还果之行位,故谓之不还向。俱舍论二十四曰:「即断修惑七八品者,应知亦名不还果向。」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四向之一。(参见:四向四果)
(术语)声闻乘四向之一。修向不还果之行法之位也。即断欲界修惑九品中第七品第八品之位,不还者,不还来欲界之义,断第九品已,则不再生于欲界,必生于色界无色界之上界,故谓之不还果。今七八品断而向其不还果之行位,故谓之不还向。俱舍论二十四曰:「即断修惑七八品者,应知亦名不还果向。」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四向之一。(参见:四向四果)
四向四果
【佛学常见辞汇】
一、须陀洹向及须陀洹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能證得。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證得,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华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證得,当断尽七八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四、阿罗汉向及阿罗汉果,阿罗汉华译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證得,未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时皆为向,已断尽则为果。
一、须陀洹向及须陀洹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能證得。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證得,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华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證得,当断尽七八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四、阿罗汉向及阿罗汉果,阿罗汉华译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證得,未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时皆为向,已断尽则为果。
不还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乘四果之一。梵名阿那含Ana%ga%min,断尽欲界九品之修惑,不再还生于欲界之圣者之位也。此不还果之圣者,有五种七种九种之差别。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四果之一。(参见:四果)
(术语)声闻乘四果之一。梵名阿那含Ana%ga%min,断尽欲界九品之修惑,不再还生于欲界之圣者之位也。此不还果之圣者,有五种七种九种之差别。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四果之一。(参见:四果)
四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旧译家以梵名,谓为须陀洹果Srota%panna phala,巴Sota%panna phala,斯陀含果Sakrda%ga%mi,阿那含果Anga%mi-,阿罗汉果Arahat-,新译家以前三果翻名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一须陀洹果,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二斯陀含果,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馀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馀,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四阿罗汉果,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又】一黄蓝花沙门,须陀洹之圣者也。二芬陀利花沙门,斯阿含果之圣者也。三柔软沙门,阿那含之圣者也。四柔软中柔软沙门,阿罗汉果也。见增一阿含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罗汉。
(名数)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旧译家以梵名,谓为须陀洹果Srota%panna phala,巴Sota%panna phala,斯陀含果Sakrda%ga%mi,阿那含果Anga%mi-,阿罗汉果Arahat-,新译家以前三果翻名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一须陀洹果,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二斯陀含果,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馀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馀,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四阿罗汉果,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又】一黄蓝花沙门,须陀洹之圣者也。二芬陀利花沙门,斯阿含果之圣者也。三柔软沙门,阿那含之圣者也。四柔软中柔软沙门,阿罗汉果也。见增一阿含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罗汉。
六种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前五种加现般则为六种不还。现般者,不还之圣者不生于上界而于欲界之现身断馀惑,即般涅槃也。
(名数)前五种加现般则为六种不还。现般者,不还之圣者不生于上界而于欲界之现身断馀惑,即般涅槃也。
八种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前七种加不定般为八种不还。不定般者,虽于三界中任何一界,断馀恶而般涅槃,然无决定之种性也。但此为台宗一家所立,性相家不释之。
(名数)前七种加不定般为八种不还。不定般者,虽于三界中任何一界,断馀恶而般涅槃,然无决定之种性也。但此为台宗一家所立,性相家不释之。
十一种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成实论之所明。一、现般,是俱舍七种不还中之现般也。二、转世,谓既得预流果,经多生欲界之生,得那含,即得罗汉者。俱舍无之。三、中般,五种不还中之中般也。四、生般,五种不还中之生般也。五、有行般,五种不还中之有行般也。六、无行般,五种不还中之无行般也。七、乐定,八、乐慧,此二者为五种不还中上流般之乐定,乐慧二者。九、信解,十、见到,新云见至,是修道中钝利之二根,俱舍七圣中之第三第四也。十一、身證,为于前人中得灭尽定者。俱舍不摄之于有学。见大乘义章十一本。
(名数)是成实论之所明。一、现般,是俱舍七种不还中之现般也。二、转世,谓既得预流果,经多生欲界之生,得那含,即得罗汉者。俱舍无之。三、中般,五种不还中之中般也。四、生般,五种不还中之生般也。五、有行般,五种不还中之有行般也。六、无行般,五种不还中之无行般也。七、乐定,八、乐慧,此二者为五种不还中上流般之乐定,乐慧二者。九、信解,十、见到,新云见至,是修道中钝利之二根,俱舍七圣中之第三第四也。十一、身證,为于前人中得灭尽定者。俱舍不摄之于有学。见大乘义章十一本。
妄尽还源观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具名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宗第三祖贤首著。教修华严之观法而还归于一心之本源。一卷分为六颂,前三章说圆顿之妙解,后三章正明观法。
(书名)一卷,具名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宗第三祖贤首著。教修华严之观法而还归于一心之本源。一卷分为六颂,前三章说圆顿之妙解,后三章正明观法。
因地倒者还因地起
【佛学大辞典】
(譬喻)譬逆缘即顺缘也。大方等如来秘密藏经下曰:「迦叶!假有人天坠堕于地,堕大地已,还依大地而得起住。如是!迦叶!是众生等,于如来所,生不善故,堕在恶道。堕恶道已,还缘如来,速得出离。云何名为缘如来?于如来所生慇重心。」大庄严经论二曰:「如人因地跌,还扶而得起,因佛得过愆,亦因佛灭。」付法藏传五曰:「佛陀蜜多告曰:尼乾,如因地倒,还扶而起。汝若归佛,此罪可灭。」法华文句曰:「其无善因,不谤亦堕。因谤堕恶,心由得益。如人倒地,还从地起。」
(譬喻)譬逆缘即顺缘也。大方等如来秘密藏经下曰:「迦叶!假有人天坠堕于地,堕大地已,还依大地而得起住。如是!迦叶!是众生等,于如来所,生不善故,堕在恶道。堕恶道已,还缘如来,速得出离。云何名为缘如来?于如来所生慇重心。」大庄严经论二曰:「如人因地跌,还扶而得起,因佛得过愆,亦因佛灭。」付法藏传五曰:「佛陀蜜多告曰:尼乾,如因地倒,还扶而起。汝若归佛,此罪可灭。」法华文句曰:「其无善因,不谤亦堕。因谤堕恶,心由得益。如人倒地,还从地起。」
如来光明出已还入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佛涅槃时示于阿修罗等之奇瑞也。涅槃经一曰:「尔时如来面门所出五色光明,其光明曜覆诸大会,令彼身光悉不复现,所应作已,还从口入。时诸天人及诸会众阿修罗等,见佛光明还从口入,皆大恐怖,身毛为竖,复作是言:如来光明出已还入,非无因缘,必于十方所作已办,将是最后涅槃之相,何其苦哉!」
(杂语)佛涅槃时示于阿修罗等之奇瑞也。涅槃经一曰:「尔时如来面门所出五色光明,其光明曜覆诸大会,令彼身光悉不复现,所应作已,还从口入。时诸天人及诸会众阿修罗等,见佛光明还从口入,皆大恐怖,身毛为竖,复作是言:如来光明出已还入,非无因缘,必于十方所作已办,将是最后涅槃之相,何其苦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