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鲠讦(骾訐)  拼音:gěng jié
遇不平之事,直言攻击,不避权势,不从流俗。《新唐书。卷一七四。牛僧孺传》:「条指失政,其言鲠讦,不避宰相。」
《漢語大詞典》:附过(附過)
在官吏名簿上附记官吏的过失。《明律·吏律·讲读律令》:“初犯罚俸一月,再犯笞四十,附过。”《明律·吏律·名例》:“文武官吏犯公罪,该笞者,官收赎,吏每季类决,不必附过。”
《漢語大詞典》:大瑕
大缺点;大过失。 晋 程晓 《嘲热客》诗:“莫谓为小事,亦是一大瑕。” 晋 庾亮 《让中书令表》:“苟无大瑕,犹或见容。”
分類:缺点过失
《漢語大詞典》:饬过(飭過)
整饬过失。《公羊传·僖公三年》“夏四月不雨” 汉 何休 注:“时 僖公 得立,欣喜不恤庶众,比致三年,即能退辟正殿,飭过求己。循省百官,放佞臣 郭都 等,理寃狱四百餘人。”
《漢語大詞典》:疵废(疵廢)
谓非议人家的过失,认为应废黜不用。梁书·王亮传:“尚书左丞臣 范縝 ,衣冠绪餘,言行舛駮……苞篚罔遗,而假称折辕,衣裙所弊,谗激失所,许与疵废,廷辱民宗。”
《漢語大詞典》:明忒
明显的过失。 汉 扬雄 《法言·重黎》:“天胙光德,而陨明忒。”
分類:明显过失
《国语辞典》:领罪(领罪)  拼音:lǐng zuì
承认过失并接受处罚。如:「他偷了东西后,懊悔不已,最后终于决定向失主领罪。」
《漢語大詞典》:认称(認稱)
谓承认(错误过失)。《西游记》第九七回:“ 唐僧 合掌躬身,又将前情细陈了一遍。众官满口认称,都道:‘错了,错了!莫怪!莫怪!’”
《漢語大詞典》:愆邪
过失和邪恶。隋书·天文志中:“附耳一星在毕下,主听得失,伺愆邪,察不祥。”
《漢語大詞典》:愆弊
指朝廷在政治上的过失与流弊。《宋书·王僧达传》:“民有咨瘼之声,君表纳隍之志。下有愆弊之苦,上无侈豫之情。”
《國語辭典》:开脱(開脫)  拼音:kāi tuō
设法解脱罪名。《老残游记》第一六回:「先送一千两银子,说你们这一案叫我设法儿开脱。」《文明小史》第三八回:「你是个死囚,大老爷要开脱你,也全亏我在旁边说几句好话。」
《漢語大詞典》:予违汝弼(予違汝弼)
古代天子勖勉大臣进谏之词。言我有过失,你应匡正。《书·益稷》:“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孔 传:“我违道,汝当以义辅正我。”隋书·高颎等传赞:“君邪而不能正言,国亡而情均众庶。予违汝弼,徒闻其语;疾风劲草,未见其人。”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公平》:“然自古圣哲之君,功成事立,未有不资同心,予违汝弼者也。”
《國語辭典》: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拼音: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
有缺失就加以改正,没有就勉励自己小心不要犯错。《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句下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國語辭典》:欲盖弥彰(欲蓋彌彰)  拼音:yù gài mí zhāng
语本《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想要遮盖掩饰反而更加显明。如:「大家原本只是怀疑他而已,但他忙于辩解的样子反而是欲盖弥彰,不打自招。」也作「欲盖弥章」。
《國語辭典》:引咎自责(引咎自責)  拼音:yǐn jiù zì zé
承认过失并自我责备。《晋书。卷七三。庾亮传》:「亮甚惧,及见侃,引咎自责,风止可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九。滦阳续录一》:「反覆开陈,引咎自责,泪涔涔渍衣袂。」也作「引咎责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