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逮意
犹达意。 晋 陆机 《文赋》:“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夫然,则 魏文 所谓通才足以备体矣, 士衡 所谓难能足以逮意矣。”
分類:达意
《國語辭典》:著作  拼音:zhù zuò
1.撰述写作。《文选。班固。答宾戏》:「由此言之,取舍者,昔人之上务;著作者,前列之馀事耳。」
2.作品。《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上》:「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
《國語辭典》:说话(說話)  拼音:shuō huà
1.发言、讲话。《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他家虽然官员多,气魄大,但是我老头子说话,他也还信我一两句。」《红楼梦》第三回:「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
2.言辞。《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介溪公最听他的说话,凡疑难大事,必须与他商量。」
3.一种流行于唐宋时期的说唱艺术,以讲说历史故事为主。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小说讲经史》:「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
4.指责。如:「像这种事,你做得再好,还是会有人说话。」
5.事情。《金瓶梅》第八七回:「因和俺姐夫有些说话,大娘知道了,先打发了春梅小大姐,然后打了俺姐夫一顿,赶出往家去了。」《警世通言。卷一二。范鳅儿双镜重圆》:「这是绍兴元年冬十二月内的说话。到绍兴二年春正月,韩公将建州城攻破。」
6.比喻时间极短。如:「请你等一会,他只稍说话间就会回来。」
7.以往国民小学国语科教学项目之一。如:「今天我们有说话课。」
《漢語大詞典》:尚文
(1).崇尚文治。 晋 戴邈 《上表请立学校》:“夫治世尚文,遭乱尚武。文武递用,长久之道。”
(2).通行以书面文字来表达意思。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逮 汉 魏 以降, 周 隋 而往,世皆尚文,时无专对。运筹画策,自具於章表;献可替否,总归於笔札。”
《國語辭典》:行文  拼音:xíng wén
1.推行文治教化。《史记。五五。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汉书。卷八一。匡衡传》:「偃武行文,将欲度唐虞之隆,绝殷周之衰也。」
2.作文。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三。词曲部。格局》:「绳墨不改,斧斤自若,而工师之奇巧出焉,行文之道,亦若是也。」
3.官厅的公文往来。《儒林外史》第一回:「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行文到浙江布政司,要徵聘王冕出来做官。」《文明小史》第一回:「齐巧这年春天,正逢岁试,行文下去,各学教官传齐廪生,携带门斗,知会了文武童生,齐向府中进发。」
《漢語大詞典》:行文书(行文書)
发布公文。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 贞元 ﹞末年,不復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閲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歛手付与。”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陈御史 ﹞便行文书,仰 石城 县提 梁尚宾 妻严审,仍追餘赃回报。”亦省作“ 行文 ”。 明 张居正 《请谕戒边臣疏》:“臣愚伏望特勅兵部,令其行文各边总督镇巡等官,秋防在邇,比常务要倍加儆备,庶可永保无虞。”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姊名 宛玉 ,嫁 淮北 程 家,与夫不协,私行脱逃, 山阳 令行文关提。”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那消几日,早问出许多赃款来,钦差一面行文,仍用名帖去请河道过来説话。”
分類:发布公文
《國語辭典》:见意(見意)  拼音:xiàn yì
陈述意见。《文选。曹丕。典论论文》:「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文选。杜预。春秋左氏传序》:「直书其事,具文见意。」
《國語辭典》:宣言  拼音:xuān yán
1.逢人公开声明。《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2.发表意见。《国语。周语上》:「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3.政府、政党或其他团体把对某事件的主张,用文书对外的宣示。如:「独立宣言」。
《國語辭典》:达意(達意)  拼音:dá yì
表明意思。《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序》:「六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漢語大詞典》:司契
(1).掌握契据。老子:“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任继愈 注:“司契的人,只凭契据来收付,所以显得从容。”
(2).掌管法规。文选·左思〈魏都赋〉:“上垂拱而司契,下缘督而自劝。” 李周翰 注:“上则垂衣拱手,执法契以御天下。”新唐书·刘蕡传:“朕闻古先哲王之治也,玄默无为,端拱司契。” 章炳麟 《国家论》:“若夫法律治民,不如无为之化,上有司契,则其埶亦互相牵连,不可中止。”
(3).谓文词能恰切传情达意。 晋 陆机 《文赋》:“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紜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以为匠,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明 张居正 《种莲子戊午稿序》:“盖天禀超軼,有兼人之资,得司契之匠,其所著述,虽不效文士踵躡陈蹟,自不外於矩矱。”
《國語辭典》:通志  拼音:tōng zhì
1.各省的志书称为「通志」。如《江苏通志》、《湖南通志》等,以别于县志而言。
2.通达其意。《晋书。卷五一。皇甫谧传》:「其后乡亲劝令应命,谧为释劝论以通志焉。」
3.书名。宋郑樵撰,二百卷。仿通史的体例,起自三皇,终于隋代,以详述历代的文物制度著称。采摭浩博,议论亦多警辟,至今资为考镜。后人以此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
《漢語大詞典》:扬意(揚意)
(1).表达意志。《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殫於《九章》。” 王逸 注:“言己忧愁不解,乃叹唫《离骚》之经,以扬己志。”
(2).启迪情思。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臣幸得以经术为郎,而好读外家传语。窃不逊让,復作故事滑稽之语六章,编之於左。可以览观扬意,以示后世好事者读之。”
《漢語大詞典》:通意
表达意愿。新五代史·死事传·王思同:“因遣伶奴 安十十 以五絃謁 思同 ,欲因其懽以通意。”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会 忠定 有辅立之议,使 韩侂胄 通意东朝。” 明 张居正 《答蓟辽总督方金湖计处板升逆种》:“但公此时,只宜付之不知,不必通意老酋,恐献以为功,又费一番滥赏。”
《國語辭典》:代表  拼音:dài biǎo
1.由机关、团体选举出来或受委托及指派以代替众人、团体办事或表达意见的人。
2.替代人选。《文明小史》第四三回:「今天大帅本来是要自己出来演说的,因为多说了话怕发喘病,所以特委了这胡道台做代表。」
3.某一地、事、物的象徵物。如:「大使代表国家,所以他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漢語大詞典》:发篇(發篇)
(1).篇章的开头。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帝曰:‘ 仲尼 言“唯天为大,唯 尧 则之”。 尧 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也。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意邪?’”
(2).犹行文。指组织文字,表达意思。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二:“是用感嘉貺,写心出中诚。发篇虽温丽,无乃违其情。”
《漢語大詞典》:形语(形語)
用表情手势代替言语来达意。 宋 苏轼 《怪石供》:“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而相喻以形。其以形语也捷於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