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锋刃(鋒刃)  拼音:fēng rèn
刀剑锐利的部分。如:「拿刀时要小心,别被锋刃割伤了。」
《漢語大詞典》:折角
(1). 汉元帝 时,少府 五鹿充宗 治 梁丘 ,以贵幸善辩,诸儒莫敢与抗论。人有荐 朱云 者, 云 入,昂首论难,驳得 充宗 无言以对。诸儒为之语曰:“ 五鹿 岳岳, 朱云 折其角。”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折角”喻指雄辩。 宋 周邦彦 《汴都赋》:“虽有注河之辩,折角之口,终日危坐,抵掌而谭,犹不能既其万一。” 清 黄景仁 《送容甫归里》诗:“此日众中推折角,他年殿上待重茵。”
(2).指在争论中被人驳倒。旧五代史·周书·冯道传:“復有 梁 朝宰臣 李琪 ,每以文章自擅,曾进《贺平中山王都表》云:‘復 真定 之逆城。’ 道 让 琪 曰:‘昨来收復 定州 ,非 真定 也。’ 琪 昧於地理,顿至折角。”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外交》:“看诸卿闻命即行,絶无繫恋,似此皇华之选,必无折角之虞。”
(3).谓折迭其边角。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升庵集》:“余尝爱 赵子昂 《书跋》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勿捲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特指折迭头巾之角。 清 沈育 《郭有道墓》诗:“士林争折角,仙侣羡同舟。”参见“ 折角巾 ”。
《漢語大詞典》:折角巾
即林宗巾。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 宋 张耒 《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 鲁国 衣冠异,尽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 琼英 飞石子打击。”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
分類:名重一时
《國語辭典》:棱角(稜角)  拼音:léng jiǎo
1.物体边缘的接角。唐。韩愈南山〉诗:「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也称为「棱子」。
2.比喻人锋芒毕露。如:「他为人内敛严谨,表面不露棱角。」
3.比喻待人处事不圆通、周到。如:「为人要圆融,不要太有棱角。」
《國語辭典》:角头(角頭)  拼音:jiǎo tóu
1.处所、方位。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来到这角头上闹市中。左右那里?唤刽子手将那两个贼犯绑将过来!」
2.泛指各地恶势力的首领人物。如:「此次扫黑行动,逮捕了不少各地的角头。」
《漢語大詞典》:隅落
(1).指房屋的角落,边角。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绍》:“ 绍 与 彧 ( 李彧 )锡类之情,素颇友洽。 崔 李 之居,復隅落相近。”
(2).引申为偏斜。 唐 白居易 《和望晓》:“星河稍隅落,宫闕方轮奂。”
《漢語大詞典》:隅雉
城墙的边角。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门外有故臺,号 武阳臺 ,帀臺亦有隅雉遗迹。”
分類:城墙边角
《國語辭典》:棱子(稜子)  拼音:léng zi
1.物体边缘的接角。也称为「棱角」。
2.蓼科「荞麦」的别名。参见「荞麦」条。
分類:方言边角
《漢語大詞典》:楞角
(1).物体的边角或尖角。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 唐 孔颖达 疏:“圭角,谓圭之锋鋩有楞角。” 明 无名氏 《玉环记·范张别皋》:“我是 温元帅 手内七星搥,有些楞角人纔怕。”
(2).比喻锋芒、本领。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一折:“卖弄你有楞角,无敌手。”
《漢語大詞典》:押脚
(1).指书画上名号后或在低处边角上所用的印。 清 陈克恕 篆刻针度卷二:“今人于引首押脚閒杂等印,每取成句。”
(2).在重要电报的末尾署以发报者的密码。
《国语辞典》:花式撞球  拼音:huā shì zhuàng qiú
即落袋式撞球。球台的四边角与长边的中央,共设有六个袋子,使用一个白色母球以及十五个标有一至十五号的色球来比赛,母球必须将副球击入袋中才可得分。如:「目前台湾盛行的撞球运动即为花式撞球。」
《國語辭典》:棱线(稜線)  拼音:léng xiàn
物体两面相交所形成的线。在地形学上,山的最高点连接成的线称为「棱线」。如:「棱线图」、「棱线纵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