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味觉器(味觉器)  拼音:wèi jué qì
辨别味觉的器官。位于口腔内,主要的是舌。也称为「味官」。
《国语辞典》:三法印  拼音:sān fǎ yìn
佛教用语。佛教用以辨别是否符合佛法的三种准则。即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诸行无常,谓一切条件所构成的现象是刹那生灭;诸法无我,谓所有存在都没有实体;涅槃寂静,谓息灭烦恼就不会轮回。《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若一切教为此三种理印所印等,名为了义,违三法印等,非了义经。」
《國語辭典》:不分青红皂白(不分青紅皁白)  拼音:bù fēn qīng hóng zào bái
不能辨别颜色。比喻人不辨明是非情由,鲁莽做事。如:「他的东西不见了,便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骂我一顿。也不管究竟是被谁拿去。」也作「不分皂白」。
《國語辭典》:不分青红皂白(不分青紅皂白)  拼音:bù fēn qīng hóng zào bái
比喻不分是非好坏即鲁莽行事。如:「他不分青红皂白,一进门就数落了我一顿。」
《國語辭典》:不知香臭  拼音:bù zhī xiāng chòu
不能辨别好坏或善恶。后多用于比喻不明事理或不识大体。《醒世姻缘传》第七七回:「龙氏自从薛教授夫妻去世,没了两个正经的老人家时时拘管他,便使出那今来古往,天下通行,不省事,不达理,没见识,不知香臭的小妇性子。」
《漢語大詞典》:辨别力
辨别的能力。例如:在嘴唇和手脚没有毛发的部分对压力的感受力和辨别力很高。
分類:辨别能力
《漢語大詞典》:辩照(辯照)
辨别验证。辩,通“ 辨 ”。 汉 王充 论衡·对作:“解释世俗之疑,辩照是非之理。”
分類:辨别验证
《漢語大詞典》:辨物居方
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易·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孔颖达 疏:“辨别众物,各居其方,使皆得安其所。” 高亨 注:“君子观此卦象及卦名,从而以谨慎态度,分清事物之性质与势力等,审处其方位,以求行事有成。” 汉 徐干 中论·智行:“夫明哲之士者,威而不慑,困而能通,决嫌定疑,辨物居方。”
《漢語大詞典》:变嫌(變嫌)
辨别嫌疑。变,通“ 辨 ”。司马法·定爵:“方虑极物,变嫌推疑,养力索巧,因心之动。”
分類:辨别嫌疑
《漢語大詞典》:变察(變察)
辨别考察。变,通“ 辨 ”。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利害:“臧否之业,本乎是非,其道廉而且砭,故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识,已达也,为众人之所称,其功足以变察是非。” 刘昞 注:“理清道洁,是非不乱。”
分類:辨别考察
《漢語大詞典》:阐择(闡擇)
阐明辨别。 清 魏源 《〈太学古本〉序》:“即以今本之説注古本之书,天造地设,不约同符,又自以己意每章别加阐择,取明大意而止。”
《漢語大詞典》:滴骨亲(滴骨親)
旧说谓以血滴骨能辨别亲属真伪,因此亦称亲生关系为滴骨亲。 宋 宋慈 《洗冤集录·论沿身骨脉及要害去处》:“检滴骨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的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参见“ 滴血 ”。
《國語辭典》:滴血  拼音:dī xiě
痛心。如:「遭丧亲之痛的表哥,尝到心中滴血的滋味。」
《国语辞典》:色觉(色觉)  拼音:sè jué
视觉上能辨别颜色的感觉。
《國語辭典》:见貌辨色(見貌辨色)  拼音:jiàn mào biàn sè
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朱世远终是男子之辈,见貌辨色,已知女孩儿心事。」《官场现形记》第四九回:「亏得他见貌辨色,立刻告病还乡,乐得带了妻儿老小,回家享福,以保他的富贵。」也作「鉴毛辨色」、「鉴貌辨色」。
《漢語大詞典》:见猊辨色
通过观察脸色来辨别对方的心思。形容为人机灵。
《國語辭典》:明辨是非  拼音:míng biàn shì fēi
清楚的分辨是与非。如:「不能明辨是非,就不会是好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