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修辞(修辭) 拼音:xiū cí
1.将意念适切的表达为语文。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祝盟》:「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
2.修辞学上的修辞。参见「修辞学」条。
2.修辞学上的修辞。参见「修辞学」条。
《漢語大詞典》:属辞(屬辭)
(1).指诗文。《三国志·魏志·刘劭传》:“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 周 器之文,乃备六书,乃有属辞。”
(2).撰写诗文。 南朝 梁 何逊 《登石头城》诗:“薄宦恧师表,属辞惭愈疾。” 宋 吴坰 《五总志》:“虽全用古人两句,而属辞切当,上下意混成,真脱胎法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维》:“九岁能属辞,工草隶,闲音律。”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句似异而实同例》:“乃於仁言‘数’,而於义变言‘长短小大’,此古人属辞之法也。”参见“ 属辞比事 ”。
(2).撰写诗文。 南朝 梁 何逊 《登石头城》诗:“薄宦恧师表,属辞惭愈疾。” 宋 吴坰 《五总志》:“虽全用古人两句,而属辞切当,上下意混成,真脱胎法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维》:“九岁能属辞,工草隶,闲音律。”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句似异而实同例》:“乃於仁言‘数’,而於义变言‘长短小大’,此古人属辞之法也。”参见“ 属辞比事 ”。
《漢語大詞典》:同辞(同辭)
《漢語大詞典》:正辞(正辭)
(1).端正言辞。《易·繫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汉 蔡邕 《郭泰碑》:“若乃砥节礪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明史·左良玉传》:“ 良玉 疾已剧,至 九江 ,邀总督 袁 继咸 入舟中,袖中出密諭,云自皇太子,劫诸将盟, 继咸 正辞拒之。”
(2).正式文辞。《孔丛子·公仪》:“ 子思 曰:‘臣所记臣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於人者,虽非其正辞,然犹不失其意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郊祀必洞於礼,戎事必练於兵,田穀先晓於农,断讼务精於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
(3).正直、严正的言辞。《鹖冠子·能天》:“圣人知其所极,正辞者惠物者也。” 陆佃 注:“不詖、不淫、不邪、不遁,谓之正辞。”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顷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见赏,恒被谤訕之诛。遂使羣下结口,莫图正辞。”
(2).正式文辞。《孔丛子·公仪》:“ 子思 曰:‘臣所记臣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於人者,虽非其正辞,然犹不失其意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郊祀必洞於礼,戎事必练於兵,田穀先晓於农,断讼务精於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
(3).正直、严正的言辞。《鹖冠子·能天》:“圣人知其所极,正辞者惠物者也。” 陆佃 注:“不詖、不淫、不邪、不遁,谓之正辞。”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顷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见赏,恒被谤訕之诛。遂使羣下结口,莫图正辞。”
《韵府拾遗 支韵》:暂辞(暂辞)
张籍诗为郡暂辞双凤阙全家远过九龙滩
《韵府拾遗 支韵》:欲辞(欲辞)
钱珝封媫妤制近辇见欲辞之色揽衣怀必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