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三辅(三輔)  拼音:sān fǔ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亦指京师附近之地。《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于是汉发三辅罪人,因巴蜀士数万人,遣两将军郭昌、卫广等往击昆明之遮汉使者。」《汉书。卷五。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
《漢語大詞典》:辅臣(輔臣)
辅弼之臣。后多用以称宰相。《韩诗外传》卷八:“諫臣五人,辅臣五人,拂臣五人。”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元丰 间,建尚书省于皇城之西,铸三省印。 米芾 谓印文背戾,不利辅臣。”清史稿·圣祖纪一:“辅臣 鼇拜 擅杀辅臣 苏克萨哈 及其子姓。”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这时,他觉得还是过去的首辅 周延儒 和现在的辅臣兼兵部尚书 杨嗣昌 是不可多得的干练人才。”
《國語辭典》:辅弼(輔弼)  拼音:fǔ bì
1.辅助、辅佐。《国语。吴语》:「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后汉书。卷六六。陈王列传。陈蕃》:「太傅陈蕃,辅弼先帝,出内累年。」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学成《三略》和《六韬》,忘生舍死建功劳。赤心辅弼为良将,尽忠竭力保皇朝。」
2.辅佐君主的人。后多指宰相。《后汉书。卷二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伏湛》:「柱石之臣,宜居辅弼,出入禁门,补缺拾遗。」《宋史。卷三五九。列传。李纲下》:「臣昧死上条六事:一曰信任辅弼,二曰公选人材,三曰变革士风,四曰爱惜日力,五曰务尽人事,六曰寅畏天威。」《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尚志所上的十策,朕细看,学问很渊深。这人可用为辅弼么?」
《國語辭典》:辅相(輔相)  拼音:fǔ xiàng
1.匡助。《易经。泰卦》:「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2.辅佐政事。《汉书。卷八二。史丹传》:「丹之辅相,皆此类也。」
3.宰相。《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楚令尹子西曰:『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
《國語辭典》:宰辅(宰輔)  拼音:zǎi fǔ
宰相的别名。参见「宰相」条。
《國語辭典》:公辅(公輔)  拼音:gōng fǔ
三公、辅相。《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苞苴流行,财入公辅。」
《國語辭典》:辅佐(輔佐)  拼音:fǔ zuǒ
辅助。《三国演义》第二回:「大将军辅佐新君,不行仁慈,专务杀伐。」
《漢語大詞典》:近辅(近輔)
(1).犹近畿。 宋 苏舜钦 《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比者,阁下入镇近辅,曾未踰旬,而輒辱书教。”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初, 濮州 有盗夜入城,略知州 王守信 ,监军 王昭度 。知 黄州 王禹偁 闻之,以为国家武备不修,故盗贼窃发近辅。”
(2).喻近邻。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辰星为之长,故皆谓之辰”原注:“辰星,日之近辅,远乎日不过一辰,故为行星之长。”
(3).指近臣。 宋 曾巩 《左仆射门下侍郎王珪追封三代并妻制·父准追封汉国公》:“所以遂吾大臣欲显其亲之志,而开示在位,予一人尊奬近辅之心。”
《國語辭典》:辅政(輔政)  拼音:fǔ zhèng
匡辅政事。《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吾有败吕布之大功,辅政四年,多著勋绩,天下共和。」
《國語辭典》:关辅(關輔)  拼音:guān fǔ
京城附近的地方。宋。陆游 桃源忆故人。中原当日三川震词:「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
《國語辭典》:夹辅(夾輔)  拼音:jiá fǔ
辅佐。《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纪》:「大将军、太尉奉受末命,夹辅朕躬。」
分類:辅佐
《漢語大詞典》:硕辅(碩輔)
贤良的辅弼之臣。 晋 皇甫谧 高士传·挚恂:“ 永和 中,常博求名儒,公卿荐 恂 行侔 颜閔 ,学拟 仲舒 ,文参 长卿 ,才同 贾谊 ,实瑚璉器也,宜在宗庙,为国硕辅。”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天锡皇帝,厖臣硕辅,博问遐观,以置左右。” 清 钱谦益 《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李叔元授中大夫制》:“硕辅名卿,往往辈出。”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为国家得能吏百,不若得硕辅一。”
分類:贤良辅弼
《漢語大詞典》:四辅(四輔)
(1).官名。相传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佐。书·洛诰有“四辅”之称。《益稷》有四邻,史记·夏本纪作“四辅”。至尚书大传、 贾谊 新书始有疑、承、辅、弼(新书作道、弼、辅、承)为“四辅”之说,皆出于 秦 汉 间人的依托。至 王莽 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 明太祖 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辅”。参阅 清 全祖望 《经史问答·三礼问目答全藻问》
(2).国都附近的州郡。 唐 开元 中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即 同 、 华 、 岐 、 蒲 四州。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类·四辅。 宋 崇宁 间所置四辅郡,以 颍昌府 为南辅, 襄邑县 为东辅, 郑州 为西辅, 澶州 为北辅。见宋史·徽宗纪二
(3).星名。指房宿四星。史记·天官书:“犯四辅,辅臣诛。” 司马贞 索隐:“四辅,房四星也。房以辅心,故曰四辅。”
(4).星名。指东蕃四星。晋书·天文志上:“东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亦曰四辅也。”
(5).星名。指极星旁的四星,亦称四弼。宋史·天文志二:“四辅四星,又名四弼,在极星侧,是曰帝之四邻,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去极星各四度。”
《漢語大詞典》:辅郡(輔郡)
即畿辅。 宋 苏轼 《相州赐大辽贺正旦人使却回御筵口宣》:“卿等復理归鞍,少休辅郡。”宋史·仁宗纪四:“﹝ 皇祐 五年十二月﹞壬戌,以 曹 、 陈 、 许 、 郑 、 滑州 为辅郡,隶畿内,置京畿转运使。”参见“ 畿辅 ”。
《國語辭典》:畿辅(畿輔)  拼音:jī fǔ
国都附近的地方。《南齐书。卷四七。王融传》:「汉家轨仪,重临畿辅。」《明史。卷一○。英宗前本纪》:「庚寅,发禁军三万人,屯田畿辅。」也称为「畿甸」。
《國語辭典》:畿辅(畿輔)  拼音:jī fǔ
国都附近的地方。《南齐书。卷四七。王融传》:「汉家轨仪,重临畿辅。」《明史。卷一○。英宗前本纪》:「庚寅,发禁军三万人,屯田畿辅。」也称为「畿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