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韬光晦迹(韜光晦跡)  拼音:tāo guāng huì jī
比喻隐藏才能,不露于外。《醒世恒言。卷四○。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单说著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也作「晦迹韬光」。
《國語辭典》:韬晦待时(韜晦待時)  拼音:tāo huì dài shí
掩藏才华,隐匿行迹,等待时机而有所作为。如:「明哲保身,韬晦待时,是古人处乱世之道。」
《國語辭典》:寻踪觅迹(尋蹤覓跡)  拼音:xún zōng mì jī
到处打听别人的下落。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小生张伯腾,恰才遇著的那个女子,人物非凡,因此寻踪觅迹,前来寻他,却不知何处去了。」《群音类选。官腔类。卷十一。升仙记。湘子见叔》:「你这几年在那里游,教娘倚门终日望无休,寻踪觅迹音书杳,无处问因由。」
分類:寻找踪迹
《國語辭典》:烟消火灭(煙消火滅)  拼音:yān xiāo huǒ miè
比喻消失殆尽,不留痕迹。如:「荣华富贵转眼就烟消火灭。」也作「火灭烟消」。
《漢語大詞典》:烟销灰灭(煙銷灰滅)
亦作“烟销灰灭”。 喻事物消失,不见踪迹。 元 刘祁 《〈归潜志〉序》:“向日二十餘年间所见富贵权势之人,一时煊赫如火烈烈者,迨遭丧乱,皆烟销灰灭无餘。”
《國語辭典》:杳无人迹(杳無人跡)  拼音:yǎo wú rén jī
毫无人的踪迹。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士人回顾,惟万峰插天,杳无人迹。」《精忠岳传》第六五回:「岳雷睁开眼一看,却在平地上,杳无人迹。」
分類:踪迹
《國語辭典》:杳无踪迹(杳無蹤跡)  拼音:yǎo wú zōng jī
没有丝毫踪影、痕迹。《水浒传》第四三回:「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文明小史》第二二回:「四面搜寻,杳无踪迹。」也作「杳无踪影」。
分類:踪迹
《國語辭典》:销声匿迹(銷聲匿跡)  拼音:xiāo shēng nì jī
隐藏形迹,不公开出现。《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他平生最趋炎附势的,如何肯销声匿迹,如今接连把他闷了几个月,直把他急得要死。」也作「匿迹销声」、「消声灭迹」、「消声匿迹」、「销声敛迹」。
《国语辞典》:萍踪梗迹(萍踪梗迹)  拼音:píng zōng gěng jī
萍,浮萍。梗,桃梗。萍踪梗迹指像浮萍、断梗在水中一样踪迹不定。比喻四处飘泊,行踪不定。明。郑若庸《玉玦记》第一一出:「空挥泪,萍踪梗迹将安寄,此生何济?」也作「萍踪浪迹」。
《国语辞典》:潜身远迹(潜身远迹)  拼音:qián shēn yuǎn jī
藏身隐居,不露踪迹。汉。贾逵〈上书请宥刘恺〉:「窃见居巢侯刘般嗣子恺,素行孝友,谦让絜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
《国语辞典》:来踪去影(来踪去影)  拼音:lái zōng qù yǐng
人来去所留下的踪迹。如:「这人来过吗?怎么连个来踪去影都没瞧见呢?」也作「来踪去迹」。
《国语辞典》:追踪蹑迹(追踪蹑迹)  拼音:zhuī zōng niè jī
顺著踪迹追寻探求。指有所凭据而非妄加揣测。《红楼梦》第一回:「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
《国语辞典》:形迹败露(形迹败露)  拼音:xíng jī bài lù
泄露行为踪迹。如:「法网恢恢,藏匿多时的歹徒终究形迹败露,接受法律制裁。」《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一觉直睡到天明,醒来不见了王氏,明知逃去,恐怕形迹败露,不敢明明追寻。」
分类:泄露踪迹
《国语辞典》:无形无踪(无形无踪)  拼音:wú xíng wú zōng
没有形影、踪迹。《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小的藏他何干?自然是他家摆布死了,所以无形无踪。」
《国语辞典》:辙环天下(辙环天下)  拼音:chè huán tiān xià
踪迹遍游天下。唐。韩愈〈进学解〉:「辙环天下,卒老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