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68,分118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觉路
阳路
问路
朝路
生路
路隅
路中
政路
路寝
分路
揆路
衢路
途路
识路
尘路
《漢語大詞典》:觉路(覺路)
佛教语。谓成佛的道路。《〈禅宗永嘉集〉序》:“慧门广闢,理絶色相之端;觉路遥登,跡晦名言之表。”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寳筏渡迷川。”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 子瞻 ,你只会啟他人觉路,反不能豁自己迷途,可笑可笑!”
《漢語大詞典》:阳路(陽路)
(1).太阳运行的路线。宋书·历志下:“按日行黄道,阳路也,月者阴精,不由阳路,故或出其外,或入其内,出入去黄道不得过六度。八十三日有奇而出,出亦十三日有奇而入,凡二十七日而一入一出矣。”
(2).向南的大道。《文选·左思〈吴都赋〉》:“列寺七里,侠栋阳路。屯营櫛比,解署棊布。” 吕向 注:“向南之道。”宋书·礼志一:“今圣图重造,旧章毕新,南驛开涂,阳路修远。”
《国语辞典》:问路(问路)  拼音:wèn lù
向人询问路径。
《漢語大詞典》:朝路
(1).朝廷的品级、品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寺监长官﹞往往以特恩赐金带,朝路混淆,然犹以旧制不敢坐狨。”
(2).指当朝显要。 宋 岳珂 桯史·宸奎坚忍字:“辛丑岁,将廷策多士贡名者,或请时事于朝路间,闻其语而不敢形于大对。”
《國語辭典》:生路  拼音:shēng lù
1.可逃生、活命的路径,即指活路。《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随你十恶大罪,与他商量,便有生路。」
2.生活的途径或方法。如:「另谋生路」。
《國語辭典》:路隅  拼音:lù yú
道旁。唐。杜甫哀王孙〉诗:「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分類:路边
《國語辭典》:路中  拼音:lù zhōng
1.途中。如:「此刻他正在赶赴台南的路中。」
2.复姓。相传是汉书路中大夫之后。见《通志。卷二九。氏族略五》。
《漢語大詞典》:政路
(1).为政的途径。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臣愚以为宜擢 文 右职,以劝忠謇,宣声海内,博开政路。”
(2).指仕路、仕宦。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公既登政路,法当得坟寺。”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上:“ 韩持国维 宝元 閒偕兄弟应进士举,预南省奏名,而下第士子有 韩 家四子连名之嘲,盖以其父 忠宪公 见在政路也。”
《漢語大詞典》:路寝(路寢)
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诗·鲁颂·閟宫》:“松桷有舄,路寝孔硕。” 毛 传:“路寝,正寝也。”文选·张衡〈西京赋〉:“正殿路寝,用朝羣辟。” 薛综 注:“ 周 曰路寝, 汉 曰正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古所谓路寝,犹今言正厅也。”
《國語辭典》:分路  拼音:fēn lù
1.分途、分道。南朝梁。沈约〈内典序〉:「是故高必邈行,分路同趋。」《红楼梦》第四二回:「回园至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玉。」
2.电学上以一导体连接电路中两点,成立一并联之电路,分担原线路的电流,称为「分路」。
《漢語大詞典》:揆路
宰相之位;内阁。《旧唐书·哀帝纪》:“左僕射 裴枢 ,右僕射 崔远 ,虽罢机衡,尚居揆路。”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今参知政事恩数比门下、中书侍郎,在尚书左右丞之上,其议出於 李汉老 。 汉老 时为右丞,盖暗省转厅,可径登揆路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辛丑二宗伯:“又十八年, 陆 始正春卿之席,则今上龙飞, 江陵 欲收 陆 以为重,且示意即入揆路。”
《國語辭典》:衢路  拼音:qú lù
1.四通八达的大道。《三国志。卷十一。魏书。管宁传》:「谨拜章陈情,乞蒙哀省,抑恩听放,无令骸骨填于衢路。」
2.歧路。《后汉书。卷二十八下。冯衍传》:「杨朱号乎衢路兮,墨子泣乎白丝。」
《漢語大詞典》:途路
(1).路途,道路。《三国志·魏志·吴质传》“封列侯”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大沙碛:“途路弥漫,疆境难测,望大山,寻遗骨,以知所指,以记经途。”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奴家少长闺门,岂识途路?” 鲁迅 《〈呐喊〉自序》:“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2).谓旅行途中。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二折:“陛下,怎受的途路之苦。”《南宫词纪·金落索·四时怨别》:“要问你途路如何,病害如何,待问呵问着那一个。”《再生缘》第四六回:“爹爹呀! 丽君 是未出闺门的弱女,那里受得途路之苦。”
《高级汉语词典》:识路
认识道路
《漢語大詞典》:尘路(塵路)
布满尘土的道路。亦以喻尘俗。 南朝 齐 王融 《谢竟陵王示法制启》:“翔慧烛於昏涂,洒法水於尘路。” 唐 赵嘏 《过喷玉泉》诗:“两京尘路一双鬢,不见玉泉千万秋。” 唐 曹唐 《洛东兰若归》诗:“又归何处去,尘路日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