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乱窜(乱窜)  拼音:luàn cuàn
到处走动。《儒林外史》第四回:「只好在厨房里或女儿房里,帮著量白布、秤肉,乱窜。」《老残游记》第一回:「那水手只管在那坐船的男男女女队里乱窜,不知所做何事。」
分类:到处走动
《国语辞典》:希行  拼音:xī xíng
难得光临,很少来走动。为问候用的应酬语。相当于「稀客」、「好久不见」等词语。《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清一道:『长老希行!』」也作「稀行」。
《漢語大詞典》:踏索
走索。杂技的一种,演员在悬空的绳索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动作。又称踏绳。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元宵:“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餘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壬·张三店女子》:“我家本微薄,亦曾去从路岐为踏索之技,所以习熟。”文献通考·乐二十:“絙戏, 汉 世以大丝绳繫两柱头閒,相去数丈,两倡对舞,行於绳上,对面道逢,肩相切而不倾。 张衡 所谓‘跳丸劒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是也。 梁 三朝伎谓之高絙,或曰戏绳,今谓之踏索焉。” 许地山 《女儿心》:“她学会些江湖伎俩,如半截美人、高跷、踏索、过天桥等等。”
《國語辭典》:踏绳(踏繩)  拼音:tà shéng
走绳索。即今所见的走纲丝。唐。陈鸿《东城老父传》:「角抵万夫、跳剑、寻橦、蹴球、踏绳,舞于竿颠者、索气沮色,逡巡不敢入。」
《国语辞典》:不著脚(不著脚)  拼音:bù zhuó jiǎo
不走动、不来往。如:「两家亲戚,为了一件小事,从此不著脚。」元。冯子翼〈岐山南显道冷香亭〉诗:「州县不著脚,时人笑清鲠。」
《国语辞典》:乱撞(乱撞)  拼音:luàn zhuàng
1.胡乱碰撞。如:「刚被捕的小鸟在笼中乱撞,想找空隙飞出去。」《红楼梦》第一○○回:「说著,便将头往隔断板上乱撞,撞的披头散发。」
2.随便走动。如:「到人家里,没有经过同意,千万不要乱撞。」
《漢語大詞典》:走绳(走繩)
杂技节目之一。演员在悬空的绳索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动作。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至於舞竿走绳,特其平平者耳。”《孽海花》第六回:“ 江知县 道:‘是一班 粤 西来的跑马卖解的,里头有两个 云南 的 苗 女,走绳的技术,非常高妙,能在绳上腾踏纵跳,演出各种把戏。’”参见“ 走索 ”。
《國語辭典》:走索  拼音:zǒu suǒ
一种古代的杂戏。演员在悬空的绳索上行走,并表演各种动作。《文选。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也称为「走绳索」。
《国语辞典》:乱闯(乱闯)  拼音:luàn chuǎng
1.随意走动。《荡寇志》第一○五回:「只见里面走出一个汉子来,大喝道,甚么人,到我家来乱闯。」
2.任意进入或穿越。如:「乱闯红灯易造成交通事故。」
《国语辞典》:串街  拼音:chuàn jiē
在街上随意往来、走动。如:「每到周末晚上,夜市总挤满了串街的人群。」《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婆子能言快语,况且日逐串街走巷,那一家不认得?须是与她商议,定有道理。」
《漢語大詞典》:游串(遊串)
串门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四六回:“我 张有义 以前名誉不好,爱串门子。自那回带了彩回来,比谁不规矩?不是和你们在一块活动,就是在地里受苦,谁碰见过我闲游串?” 李季 《三边一少年·伤心》诗:“他匆忙地,把羊群赶进羊圈。端起饭碗,就到门外游串。”
到处走动。《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拉去行院中游串,作东戏耍。”
《漢語大詞典》:摆洒(擺灑)
随便走动。《朱子全书》卷二引《答李孝述》:“如欲睡底人,须自家打起精神,不可放倒,间或精神倦时,不觉坐睡,又自家摆洒起来,不容睡著。每每如此,自是睡不得。”
《漢語大詞典》:蹙踅
亦作“ 蹙折 ”。 来回走动。 明 无名氏 《四贤记·孝养》:“奈皴瘃纤手,蹙踅娇步,也知是没奈何。” 清 汪由敦 《临安灾》诗:“药栏蹙折双春趺,蓬头露坐那暇梳。”
分類:来回走动
《漢語大詞典》:游席过座(遊席過座)
谓在宴会上任意离席走动,调换坐位。《四游记·灵耀分龙会为明辅》:“凡饮酒之间,不可造次,亦不许游席过座,席中不得乱言。”
《漢語大詞典》:转来转去(轉來轉去)
犹言走来走去;来回走动。 秦牧 《〈长河浪花集〉序》:“进城以前,有一段短暂的时期,在 广东 大鹏半岛 解放区转来转去,一天一跑七八十里路,也并不觉得劳累。” 杨朔 《用生命建设祖国的人们》:“这个英雄在前线上开着车,牵引着大炮转来转去,重重地打击着敌人。” 赵树理 《三里湾·小组里的大组员》:“他在旗杆院门口转来转去,好大一会得不着主意。”
《漢語大詞典》:转疃寻村(轉疃尋村)
在村舍之间转游走动。刘知远诸宫调·知远走慕家庄沙佗村入舍:“至次日,辝主人,又迤邐转疃寻村,身如落花飞絮。”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三折:“我每日家则是转疃波寻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