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甲姓
贵族世家。 唐 白居易 《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序:“天下有五甲姓, 滎阳 郑氏 居其一。”《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閲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僕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参见“ 四姓 ”。
《國語辭典》:四姓 拼音:sì xìng
1.四个姓氏。我国历代常有以四个豪门贵族合称为「四姓」的现象。如东汉时有樊、郭、阴、马四姓;三国吴有朱、张、顾、陆四姓;晋代有雷、蒋、谷、鲁四姓;唐代有郑、卢、李、崔四姓。
2.南北朝时,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称为「四姓」。《南史。卷五六。列传。张弘策》:「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列传中。柳冲》:「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佰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长阿含经》卷一三:「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
2.南北朝时,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称为「四姓」。《南史。卷五六。列传。张弘策》:「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列传中。柳冲》:「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佰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长阿含经》卷一三:「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
《漢語大詞典》:温禺
匈奴 贵族封号。《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鍔。” 张铣 注:“温禺、尸逐,皆 匈奴 君长名号。”《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左右温禺鞮王,次左右渐将王,是为六角:皆单于子弟,次第当为单于者也。”
《漢語大詞典》:台吉(臺吉)
旧时 蒙古 王公的爵位名号。后亦用作军衔和行政区长官的称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记辛亥败兵事》:“ 噶 ( 噶尔丹策零 )少年聪黠……诸台吉乐为之用。”
古时 蒙古 贵族的称号。源出汉语“太子”。 成吉思汗 时只用于皇子,后来渐成为 成吉思汗 后裔的通称。 清 朝沿用其名作为封爵之一,在王、贝勒、贝子、公之下,分四等,以封赠 蒙古 及西北边疆某些民族的贵族首领。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一二等臺吉,许以一子袭职外,餘子概为四品。”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至于 蒙古 ,戈壁曼延……即不得不张幕而处,其王与臺吉辈,虽有寝室,而不可遍及烝民。”
古时 蒙古 贵族的称号。源出汉语“太子”。 成吉思汗 时只用于皇子,后来渐成为 成吉思汗 后裔的通称。 清 朝沿用其名作为封爵之一,在王、贝勒、贝子、公之下,分四等,以封赠 蒙古 及西北边疆某些民族的贵族首领。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一二等臺吉,许以一子袭职外,餘子概为四品。”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至于 蒙古 ,戈壁曼延……即不得不张幕而处,其王与臺吉辈,虽有寝室,而不可遍及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