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受取
(1).接受;领取。汉书·王莽传中:“吏终不得禄,各因官职为姦,受取賕赂以自共给。” 唐 白居易 《让绢状》:“昨日中使 第五文岑 就宅奉宣,令臣受取者,臣已当时进状陈谢讫,感戴圣恩。”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一件件对他分付,教他受取。”
(2).指贪污受贿。后汉书·皇甫规传:“先是 安定 太守 孙儁 受取狼籍。”
《漢語大詞典》:宿赃(宿贓)
指先前的贪污行为。新唐书·王琚传:“右相 李林甫 恨 琚 恃功使气,欲除之,使人劾发 琚 宿赃,削封阶,贬 江华 员外司马。”
分類:先前贪污
《漢語大詞典》:赃犯(贓犯)
贪污犯法。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臣昨奉三月一日敕,令往 剑南 东川 详覆 瀘川 监官 任敬仲 赃犯,於彼访闻 严礪 在任日,擅籍没前件庄宅奴婢等。” 宋 王安石 《看详杂议》:“议者以为近世县令最卑,有出身三考,无出身四考,不问其人材如何,但非赃犯,则以次而授焉。”
分類:贪污犯法
《漢語大詞典》:赃贪(贓貪)
犹言贪污受贿。 宋 叶适 《财总论二》:“守令丞佐,持巨校,将五百,追捉乡户,号痛无告,赃贪之人又因之以为己利。”
分類:贪污受贿
《漢語大詞典》:飞寄(飛寄)
胥吏贪污田赋的一种方法。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更造板籍,隐寄、飞寄、影占、伪跋悉釐改。” 明 宋濂 《当涂王公墓志铭》:“猾胥 潘立道 操 金华 一邑田赋之柄,飞寄诡遁,并缘为奸利,公廉其罪状以闻,寘于法。”
《漢語大詞典》:赃墨(贓墨)
贪污纳贿。 宋 洪适 《乾道二年殿试策题》:“赃墨之刑,非不严而未能使人皆君子之行;钱穀之问,非不勤而未能使国有积年之储。”
《漢語大詞典》:渎货(瀆貨)
贪污财物。世说新语·德行“ 谢公 夫人教儿,问太傅”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太尉 刘子真 清洁有志操,行己以礼,而二子不才,并瀆货致罪, 子真 坐免官。”旧唐书·懿宗纪:“而负恩已甚,瀆货是求,叨荣苟幸於一时,遗患遂逾於积岁。” 宋 王禹偁 《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 宗维忠 ﹞有白金数千两……公亲劾之,其实家财无赃污状,惟 忠 请自诬,以脱繫狱,公不许,刺问履歷,未尝有瀆货事,乃请原其罪。”
分類:贪污财物
《漢語大詞典》:贪声(貪聲)
贪污的名声。 明 高拱 《议录却贿三臣疏》:“彼素有贪声者,一旦却之,是诚掩也;若素非贪,而今又却之,则诚廉矣。”明史·李邦华传:“奉命考试御史,黜冒滥者一人,追黜御史无显过而先任推官著贪声者一人。”
分類:贪污名声
《漢語大詞典》:私赃(私贓)
指私自贪污受贿或盗窃所得的财物。金史·食货志四:“上曰:‘虽非私赃,而贫民亦被其害,若止从赎,何以惩后。’”
《漢語大詞典》:断盗(斷盜)
(1).拦截抢劫。《后汉书·孔融传》:“案 表 跋扈,擅诛列侯,遏絶詔命,断盗贡篚,招呼元恶,以自营卫。”
(2).犹言从中盗窃,贪污中饱。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钩考,而断盗者輒发。”
《漢語大詞典》:贪囊(貪囊)
(1).储存贪污所得的私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祇足以破产倾家,饱蠹役之贪囊。” 清 吴敏树 《为守斋五叔父暨张叔母五旬双庆之序》:“未几而营羡利;羡利甚,贪囊污秽矣。”
(2).指贪污所得的款项。 聂绀弩 《天地鬼神及其他》二:“有 台湾 可搜刮,有 美 帝撑腰,有过去的储存的贪囊可挥霍。”
《漢語大詞典》:罪臧
贪污盗窃等犯罪行为所得的财物。臧,同“ 赃 ”。汉书·薛宣传:“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
《国语辞典》:贪渎(贪渎)  拼音:tān dú
贪污而有亏职守。如:「为官须清廉自爱,莫做贪渎枉法的事。」也作「贪渎」。
分类:贪污
《漢語大詞典》:贪占(貪占)
贪污侵占。 张周 《步履艰难的中国》第九章:“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宗教教义均告诫人不可贪占他人财物。”
分類:贪污侵占
《漢語大詞典》:私肥
便宜自己。指贪污中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指着册子道:‘他这上面,不是刻着经手私肥,雷殛火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