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谬误(謬誤)  拼音:miù wù
1.错误。《三国志。卷四一。蜀书。向朗传》:「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
2.语言运用或心理臆测的疏失。也作「悖误」。
《漢語大詞典》:谬悠(謬悠)
虚空悠远。引申为荒诞无稽。庄子·天下:“ 庄周 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説,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儻,不以觭见之也。” 成玄英 疏:“谬,虚也。悠,远也。” 宋 苏轼 《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此生岁月行飘忽,晚节功名亦谬悠。” 严复 《救亡决论》:“方其为学也,必无谬悠影响之谈,而后其应事也,始无颠倒支离之患。”
《漢語大詞典》:大谬(大謬)
亦作“ 大繆 ”。 大错。 宋 苏轼 《闻子由为郡僚所捃恐当去官》诗:“寧知事大繆,举步得狼狈。”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堪舆》:“某顿足曰:‘此大繆矣!’”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助语用不字例:“不者弗也,自古及今,斯言未变,初无疑义;乃古人有用‘不’字作语词者,不善读之,则以正言为反言,而於作者之旨大谬矣。”
《國語辭典》:讹谬(訛謬)  拼音:é miù
伪讹谬误。南朝梁。阮孝绪 七录序:「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唐。孟郊 吊元鲁山诗一○首之五:「血誓竟讹谬,膏明易煎蒸。」
《國語辭典》:乖谬(乖謬)  拼音:guāi miù
荒谬反常,违背情理。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事类》:「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聊斋志异。卷六。蕙芳》:「如有乖谬,咎在老身。」
《國語辭典》:谬妄(謬妄)  拼音:miù wàng
荒谬愚妄。《后汉书。卷一一。刘玄传》:「惟割既往谬妄之失,思隆周文济济之美。」
分類:荒谬背理
《漢語大詞典》:谬为(謬爲)
假装。旧唐书·刘黑闼传:“ 黑闥 初不许, 德威 谬为诚敬,涕泣固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潘庭坚王实之:“ 庭坚 被酒豪甚,竟脱巾髽髻,裸立流泉之衝,且高唱《濯缨》之章。众因谬为惊难,罗拜以为不可及。” 清 谭嗣同 《报刘淞芙书》之二:“尔时实有自见其不雅驯者,非故谬为过谦之辞也。”
分類:假装
《漢語大詞典》:差谬(差謬)
错误;差错。后汉书·独行传·陆续:“事毕, 兴 问所食几何? 续 因口説六百餘人,皆分别姓字,无有差谬。”新唐书·崔善为传:“督工徒五百营 仁寿宫 ,总监 杨素 索簿閲实, 善为 执板暗唱,无一差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珊瑚:“主疑似旧金,以翦刀断验之,纹色俱足,无少差谬。”
分類:错误差错
《漢語大詞典》:谬举(謬舉)
(1).妄事举用;妄加举荐。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然后明察否臧,精考真伪,得人者行进贤之赏,谬举者坐不当之辜。”
(2).错误的举措。 明 海瑞 《兴革条例·礼属》:“新进生员,旧例本生办酒桌席面奉县官学官,此谬举也。”明史·黄巩传:“雪已往之谬举,收既失之人心。”
《漢語大詞典》:疏谬(疏謬)
亦作“ 疏繆 ”。亦作“疎谬”。亦作“踈繆”。 粗率谬误。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至 景元 中坐事诛”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此又 干寳 之疏谬,自相违伐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古今言刻漏者数十家,悉皆疎谬。” 宋 王十朋 《送吴翼万庠赴省试序》:“予踈繆,反资其发药者居多,然后知 退之 之言为不妄。” 清 恽敬 《〈靖节集〉书后一》:“直斋书録解题载 蜀 本靖节先生集有 吴斗南 《年谱》一卷, 张季长 《辨正》一卷,今坊间本止存《年谱》一卷而已,疎谬处甚多。” 章炳麟 《校文士》:“晚乃颠倒以钓名声,凌乱无序,小学尤疏繆。”
分類:粗率谬误
《漢語大詞典》:错谬(錯謬)
错乱;错误。汉书·元帝纪:“间者阴阳错谬,风雨不时。”《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比阴阳错谬,日月薄食。”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夫銓衡不平,则轻重错谬,斗斛不正。”清史稿·高宗纪三:“ 明瑞 、 阿桂 以办 乌什 事务错谬,褫职留任。” 胡适 《考作象棋的年代》:“述 中国 象棋的起源的一段,错谬百出,不值得一辩。”
《漢語大詞典》:舛谬(舛謬)
亦作“ 舛繆 ”。
(1).差错;错误。 晋 郭璞 《〈山海经〉叙》:“其山川名号,所在多有舛谬,与今不同。”北史·韩麒麟传:“抄百餘人名,各读一徧,随即覆呼, 法抚 犹有一二舛谬, 显宗 了无误错。”旧唐书·德宗纪上:“得非刑法舛繆,忠良鬱湮,暴赋未蠲,劳师靡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我为汝作冰,有何舛谬?”
(2).悖谬;荒谬。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五:“虽间有小疵,多不害大体;惟东西二 周 一节极其舛谬,深误学者。”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仇鸾谈兵之舛:“其间意气之骄盈,议论之舛谬,概难枚举。”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停止闰月:“然 光先 实於历法毫无所解,所言皆舛谬。”清史稿·高宗纪三:“左副都御史 孙灝 奏请明年停止巡幸,上斥其识见舛繆。”
(3).错乱。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灾祥:“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阴阳舛谬。”清史稿·礼烈亲王代善传:“五年三月,詔询诸贝勒:‘国人怨断狱不公,何以弭之?’ 岳托 奏:‘刑罚舛谬,实在臣等。’”
《漢語大詞典》:谬戾(謬戾)
亦作“ 谬盭 ”。 悖谬乖戾。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得一:“是故使天有为,动不顺一,为高得卑,为清得裂,阴阳谬戾,纲弛纪絶。”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叙》:“其辞旨固不甚谬盭於本,特其漶漫散杂,亡足采者,非以解颐,足鼓掌耳。”一本作“ 谬戾 ”。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可知公论尚在人心,曲直早经显见,偏私谬戾之举,究非空言曲説所能掩饰也。”
分類:悖谬乖戾
《漢語大詞典》:迷谬(迷謬)
亦作“ 迷繆 ”。
(1).迷惑谬误。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城阳景王祠》:“哀哉黔黎,渐染迷谬。”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然而迷谬者无自见之明。” 宋 陆九渊 《与高应朝书》:“ 应之 一跌不復,中间见其祭 吕郎中 文,迷繆之甚。”《英烈传》第十六回:“久慕仁德,多缘迷谬,归顺无阶。”
(2).昏迷。《元典章·刑部十二·掏摸》:“若於饮食内加药令人迷谬而取其财者,合从强盗法论罪相应。”
《國語辭典》:谬见(謬見)  拼音:miù jiàn
错误的见解。如:「此书谬见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