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飞谤(飛謗)
诽谤;诬蔑。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始以飞谤生衅,终成公议抵刑。”新唐书·魏徵传:“ 徵 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 宋 戴埴 鼠璞·唐进士贬官:“《緗素杂记》《禹锡嘉话》载 贾岛 事,一谓累举不第, 文宗 时,坐飞谤贬 长江 簿,一谓 岛 为僧居 法乾寺 。”
分類:诽谤诬蔑
《漢語大詞典》:非谤(非謗)
(1).议论是非,指责过失。非,通“ 诽 ”。《汉书·王莽传中》:“令王路设进善之旌,非谤之木,敢諫之鼓。” 颜师古 注:“非音曰诽。”
(2).造谣中伤。非,通“ 诽 ”。《汉书·晁错传》:“肉刑不用,辠人亡帑;非谤不治,铸钱者除。” 颜师古 注:“非读曰诽。”汉书·京房传:“ 显 告 房 与 张博 通谋,非谤政治,归恶天子。”
《漢語大詞典》:流谤(流謗)
造谣中伤。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防薏苡之讥嫌,絶简书之流谤。” 唐 罗隐 《谗书·三叔碑》:“当 周公 摄政时,三叔流谤,故辟之、囚之、黜之,然后以相孺子。”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日本和亲:“造为此説者,皆出东征失志游棍,流谤都中。”
分類:造谣中伤
《韵府拾遗 漾韵》:成谤(成谤)
赵汸诗夹谷真成谤中牟不易知
《漢語大詞典》:谤国(謗國)
诽谤国政。新唐书·李实传:“优人 成辅端 为俳语讽帝, 实 怒,奏贱工谤国,帝为杀之。”
分類:诽谤国政
《漢語大詞典》:谤声(謗聲)
指责声;咒骂声。《晋书·郑方传》:“大王建非常之功,居宰相之任,谤声盈涂,人怀忿怨, 方 以狂愚,冒死陈诚。”南史·刘景素传:“且 景素 在蕃甚得人心,而谤声日积,深怀忧惧。” 清 陈恭尹 《读〈秦纪〉》诗:“谤声易弭怨难除, 秦 法虽严亦甚疏。”
分類:咒骂
《漢語大詞典》:谤论(謗論)
指斥过失的言论。 宋 孔文仲 《制科策》:“斧鉞不足以禁谤论,窜黜不足以抑烦言。”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脱令我今生多受浮言,无情浅夫,或用见成言説而成谤论,便须知我前世处境亨泰,但能坐议,不察人世一切真实烦恼故。”
分類:过失言论
《漢語大詞典》:谤诽(謗誹)
诽谤。旧唐书·高骈传:“若此时谤诽忠臣,沉埋烈士,匡復宗社,未见有期。”
分類:诽谤
《漢語大詞典》:雪谤(雪謗)
洗雪污蔑不实之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故予表而出之,为 袭美 雪谤於泉下。”
《漢語大詞典》:相谤(相謗)
互相诽谤。左传·襄公六年:“ 宋 华弱 与 乐轡 少相狎,长相优,又相谤也。” 汉 刘向 说苑·政理:“不内相教而外相谤者,是谓不足亲也。”
分類:诽谤
《漢語大詞典》:浮谤(浮謗)
(1).无中生有、毁坏他人声誉的坏话。 唐 刘禹锡 《上淮南李相公启》:“骇机一发,浮谤如川。” 宋 苏辙 《李谏议谢二府启》:“顷者得遇监司造为浮谤,浼尘上听。”
(2).指凭空说人的坏话。明史·杨言传:“帝以浮谤责之。”
《漢語大詞典》:谤咎(謗咎)
毁谤和责罪。 唐 元稹 《叙奏》:“僭忝恩宠,无是之速者,遭罹谤咎,亦无是之甚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三节:“苟且因循,求免谤咎,那里还有功夫用心思为国呢?”
分類:毁谤责罪
《國語辭典》:嚣谤(囂謗)  拼音:xiāo bàng
众人毁谤。南朝齐。王融〈下狱答辞〉:「良由缘浅寡虞,致贻嚣谤。」
分類:众口
《漢語大詞典》:诋谤(詆謗)
诋毁诽谤。 元 李材 《悬瓠城歌》:“ 有唐 中叶失驭将,退辱进危多詆谤。”
《漢語大詞典》:罪谤(罪謗)
罪责毁谤。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愿陛下思云雨之均泽,识贯鱼之次序,使小妾得免罪谤之累。” 唐 柳宗元 《寄京兆许孟容书》:“伏念得罪来五年,未尝有故旧大臣肯以书见及者。何则?罪谤交积,羣疑当道,诚可怪而畏也。” 清 吴敏树 《与梅伯言先生书》:“今幸获请於先生,凡所为状,固未敢有一言之欺,以辱高文而滋罪谤。”
分類:罪责毁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