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讳言(諱言)  拼音:huì yán
1.有所忌讳而不敢明说。《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君上好善,民无讳言。」《宋史。卷四五。理宗本纪五》:「似道自诡有再造之功,讳言岁币及讲和之事。」
2.拒绝劝谏。《后汉书。卷五七。刘陶传》:「臣敢吐不时之义于讳言之朝,犹冰霜见日,必至消灭。」
《漢語大詞典》:廷争
在朝廷上向皇帝极力谏诤。史记·吕太后本纪:“ 陈平 、 絳侯 曰:‘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 刘氏 之后,君亦不如臣。’”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徐 大理 有功 ,每见 武后 将杀人,必据法廷争。” 宋 司马光 《与吕晦叔简》:“比日以来,物论颇讥 晦叔 慎嘿太过,若此际復不廷争,事蹉跌,则入彼朋矣。”
《國語辭典》:大谏(大諫)  拼音:dà jiàn
1.极力规劝。《诗经。大雅。板》:「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2.职官名。旧时掌谏诤。《管子。小匡》:「故使鲍叔牙为大谏,王子城父为将。」唐。尹知章。注:「所以谏正君。」
《國語辭典》:噩噩  拼音:è è
严肃端直的样子。扬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
《漢語大詞典》:四臣
四类贤能的臣子。指社稷之臣、腹心之臣、谏诤之臣、执法之臣。 明 高启 《四臣论》:“古之所以能国者,有四臣焉,何谓四臣?曰社稷之臣,腹心之臣,諫諍之臣,执法之臣也。”
《國語辭典》:劝谏(勸諫)  拼音:quàn jiàn
规劝谏过。唐。元稹〈连昌宫词〉:「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八:「同乡有个举人朱大经善口劝谏了几遭,只是不悟。」
《漢語大詞典》:争引
援引事例以谏诤。争,通“ 諍 ”。汉书·杜钦传:“塞争引之原,损宽明之德。” 颜师古 注:“争引谓引事类以諫争也。一曰,下有諫争之言,上引而纳之也。”
《漢語大詞典》:谏士(諫士)
谏诤之士。韩非子·十过:“离内远游而忽於諫士,则危身之道也。” 章炳麟 《訄书·商鞅》:“若夫 张汤 ,则专以见知、腹诽之法震怖臣下,诛锄諫士,艾杀豪杰,以称天子专制之意。”
分類:谏诤
《漢語大詞典》:显谏(顯諫)
谓公开谏诤。礼记·曲礼下:“为人臣之礼,不显諫。”晋书·唐彬传:“ 彬 忠肃公亮,尽规匡救,不显諫以自彰。” 宋 苏舜钦 《上孔待制书》:“阔步臺阁,端持纪纲,弗显諫以侥誉,弗枉节以求党。”
分類:公开谏诤
《漢語大詞典》:匡谏(匡諫)
匡正谏诤。史记·儒林传·伏生:“﹝ 儿宽 ﹞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汉 初四言, 韦 孟 首唱,匡諫之义,继轨 周 人。”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羣臣罢朝之后, 聪 恆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动輒匡諫。”明史·儒林传二·邓以赞:“ 万历 初,座主 张居正 枋国政, 以讚 时有匡諫, 居正 弗善也,移疾归。”
分類:匡正谏诤
《漢語大詞典》:争谏(争諫)
谏诤,直言规劝。争,通“ 諍 ”。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本事:“ 子胥 怀忠,不忍君沉惑於谗,社稷之倾,絶命危邦,不顾长生,切切争諫,终不见听。”
《漢語大詞典》:谏词(諫詞)
谏诤的言词。 宋 曾巩 《书魏郑公传》:“ 桀 、 紂 、 幽 、 厉 、 始皇 之亡,则其臣之諫词无见焉。”
分類:谏诤言词
《漢語大詞典》:顺谏(順諫)
出言逊顺的谏诤。 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顺諫者,仁也,出辞逊顺,不逆君心,仁之性也。”后汉书·李云传论“礼有五諫” 唐 李贤 注:“五諫,谓讽諫、顺諫、闚諫、指諫、陷諫。”
《漢語大詞典》:争职(争職)
(1).争逐官职。荀子·王霸:“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妬贤,是其所以不合之故也。”
(2).争夺职能。荀子·天论:“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漢語大詞典》:诤士(諍士)
直言谏诤之士。 清 周亮工 《橄榄》诗:“自是圣朝容諍士,争驰諫果入 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