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谕檄(諭檄)
说明情况安定民心的公文。 宋 王安石 《送文学士倅邛州》诗:“时平无諭檄,不访 碧鸡 祥。”参见“ 諭蜀文 ”。
《漢語大詞典》:谕蜀文(諭蜀文)
汉 番阳 令 唐蒙 奉命赴 夜郎 ,途中,“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 武帝 乃使 司马相如 责 唐蒙 ,并草檄“喻告 巴蜀 民以非上意”。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遂以“諭蜀文”喻指安民告示。 元 陈孚 《交州使还感事》诗之二:“榻前未上征 辽 疏,囊底空留諭 蜀 文。”亦作“ 諭蜀书 ”。 明 张舍 《己亥秋月寄杨升庵》诗:“登楼莫作依 刘 赋,奉使曾传諭 蜀 书。”
《國語辭典》:申说(申說)  拼音:shēn shuō
详细辩解、说明。《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陈重传》:「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而市裤以偿之。」也作「申述」。
《國語辭典》:疏头(疏頭)  拼音:shù tóu
1.和尚、道士在诵经前,向神前焚化的祷词。《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次日,取出中天竺、下天竺两个疏头换过。」《红楼梦》第六二回:「还有几处僧尼庙的和尚姑子送了供尖儿,并寿星、纸马、疏头。」也作「疏辞」。
2.僧道化缘的记录簿。元。马致远《岳阳楼》第四折:「甚么天书?敢是化缘的疏头?」《红楼梦》第三九回:「我明儿做一个疏头,替你化些布施。」
3.说明缘由的文字。《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县令批准建造,又自取库中公费银十两,开了疏头,用了印信,就中给与老成耆民收贮了讫。」
《漢語大詞典》:譬解
(1).晓示劝解。后汉书·袁绍传:“ 卓 乃遣大鸿臚 韩融 、少府 阴循 、执金吾 胡母班 、将作大匠 吴循 、越骑校尉 王瓌 譬解 绍 等诸军。” 明 宋濂 《书陈思礼》:“乃操刃欲自剄,家人夺之,环守至旦,共譬解之。”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或者游説当道的人,拿至诚去感动他,拿利害去譬解他。”
(2).解释说明。《官场现形记》第五四回:“后来请教到老夫子,老夫子譬解给他听。” 茅盾 《虚惊》:“只是背脊上沉甸甸地好像背着个包袱,但立刻又自譬解:这是露水浸湿棉衣之故。”
《漢語大詞典》:劝喻(勸喻)
劝告说明。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令各州签厅官委诸县钉样於都保,又别差官亲至村落委曲劝喻,欲其耳目接熟,用钱不疑。”
分類:劝告说明
《漢語大詞典》:申释(申釋)
说明解释。后汉书·冯勤传:“ 勤 还,陈 霸 本意,申释事理,帝意稍解,拜 勤 尚书僕射。”文献通考·经籍十四:“《五礼精义》十卷……首载 唐 礼,参引古义,申释其文。”
《國語辭典》:漂白  拼音:piǎo bái
1.以药剂浸洗布、纸等纤维品,使颜色褪去,变为洁白的化学作用。
2.利用漂白剂,使织物变白或去渍。
《國語辭典》:禀明(稟明)  拼音:bǐng míng
下属对上级说明。《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事出无奈,只得且去,得便就来。或者禀明父亲,径来接你,也未可知。」
《国语辞典》:附表  拼音:fù biǎo
辅助说明正文或附于正文之后的表格。如:「关于这次问卷调查的详细数据,请参阅附表。」
《漢語大詞典》:泛说(汎説)
亦作“泛说”。 广泛说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諤,事举人存,故无待泛説也。”
分類:广泛说明
《漢語大詞典》:物图(物圖)
说明物产分布情况的图谱或图表。汉书·王莽传中:“司空典致物图,考度以绳。”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司空主水土,责以其物也。”
《漢語大詞典》:注语(註語)
用作说明解释的文字。 傅增湘 《藏园群书经眼录·集部二》:“诗中註语未刻。”
《國語辭典》:按语(按語)  拼音:àn yǔ
作者对作品的相关内容所做的说明、评论或考證等。《清史稿。卷一六。仁宗本纪》:「馆臣呈进敕修明鉴,于万历、天启载入先朝开创之事,又加按语颂扬,于体例均为未合。」也作「案语」。
《漢語大詞典》:释解(釋解)
(1).解释,说明因由。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悰 ( 杜悰 )尝以事怪琳( 欧阳琳 )客或有为 琳 释解者。”
(2).解决疑难事件或问题。 五代 冯延巳 《昆仑奴传》:“生曰:‘汝辈何知,而问我襟怀间事。’ 磨勒 曰:‘但言,当为郎君释解,远近必能成之。’”
《国语辞典》:衬白(衬白)  拼音:chèn bái
电影中角色的旁白说明。通常以第三人称形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