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追诏(追詔)
谓召回的诏书。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而 陆贄 、 阳城 皆未闻追詔,而卒於迁所,士君子惜之。”
分類:召回诏书
《漢語大詞典》:过朱(過朱,過硃)
(1).加盖印章。 明 沈德符《敝帚轩剩语·小楷墨刻》:“予后晤 韩胄君 ,詰其故。 韩 曰:‘ 董 来借摹,予惧其不归也,信手对临百餘字以应之,并未曾双钩及过朱,不意其遽入石也。’”《歧路灯》第七一回:“惟有这位老爷性急,并不与内边师爷商量,当堂就批,发房就叫填榜;堂上问完了事,就要过硃。”
(2).谓将御笔增改的诏书过录至他本。因御笔多用朱笔,故称。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凡御笔增改,遵録他本,谓之过硃。”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学士职过硃,看本非所掌也,此乃第一大关键。”
《漢語大詞典》:黄敕
皇帝的诏书。因用黄纸书写,故名。旧唐书·李藩传:“制敕有不可,遂於黄敕后批之。吏曰:‘宜别连白纸。’ 藩 曰:‘别以白纸,是文状,岂曰批敕耶!’” 宋 刘克庄 《浪淘沙·丁未生日》词:“今年黄敕换称呼,只为此翁霜鬢秃,老不中书。”
《漢語大詞典》:册谥(册諡)
皇帝下诏书赐予谥号。 唐 独孤及《舒州山谷寺镜智禅师碑铭》:“上沛然降兴废继絶之詔,册諡禪师曰 镜智 。”清史稿·宣宗纪二:“﹝ 道光 二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册諡 孝全皇后 ,翼日颁詔。”
《漢語大詞典》:诫敕(誡敕)
亦作“ 诫勅 ”。
(1). 汉 代皇帝诏书的一种。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辛未詔曰” 唐 李贤 注:“《汉制度》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诫敕……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詔敕某官”。’”
(2).告诫;嘱咐。百喻经·二子分财喻:“昔 摩罗国 有一刹利,得病极重,必知定死,诫勅二子:‘我死之后,善分财物。’” 宋 王安石 《诫励诸道转运使经画财利宽恤民力制》:“此礼义庸耻之所兴,而二帝三王诫勑百工诸侯之所先,后世不可以忽者也。”
《國語辭典》:钦此(欽此)  拼音:qīn cǐ
古代皇帝诏书的结尾用语。清。洪升《长生殿》第一○出:「奉圣旨,郭子仪授为天德军使。钦此。」《儒林外史》第三四回:「礼部侍郎徐,为荐举贤才事,奉圣旨,庄尚志著来京引见。钦此。」
《漢語大詞典》:衔凤(銜鳳)
艺文类聚卷九九引《春秋元命包》:“火离为凤皇,衔书游 文王 之都,故 武王 受凤书之纪。”后用作帝王使者送达诏书的典实。 唐 皎然 《奉送李中丞道昌入朝》诗:“詔喜新衔凤,车看旧饰熊。”
《国语辞典》:得诏(得诏)  拼音:dé zhào
接到诏书。《三国演义》第三回:「是时得诏大喜,点起军马,陆续便行。」
分类:诏书
《漢語大詞典》:出敕
出示帝王的诏书。 宋 梅尧臣 《碧云騢》:“守主客员外郎知制誥 蔡襄 封回词头,以 中復 等出无名,不可撰词,乞付他舍人。必料亦 襄 执正无敢当, 遵 以熟状出敕而除之。”
《國語辭典》:罪己诏(罪己詔)  拼音:zuì jǐ zhào
帝王下诏自责。唐。白居易〈贺雨〉诗:「遂下罪己诏,殷勤制万邦。」
《漢語大詞典》:赍敕(齎勑)
携持诏书。 唐 元稹 《代谕淮西书》:“某月日遣使齎勑送付界首布告讫。”一本作“ 齎敕 ”。
分類:诏书
《漢語大詞典》:鹄书(鵠書)
鹄头体的诏书。用以辟召贤才。 唐 柳宗元 《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四方闻风,交驰鵠书。载笔乘軺,乃作参谋。” 宋 王禹偁 《乞赐终南山人种放孝赠表》:“ 太宗皇帝 知其高尚,曾示徵求,恐违鹤髮之亲,未应鵠书之命。”
《漢語大詞典》:九锡文(九錫文)
古代帝王赐九锡予权臣时的诏书。内容皆谀颂权臣功德之词。 唐 陆龟蒙 《和龚美寄广文》诗:“峯前 北帝 三元会,石上 东卿 九锡文。” 清 陈维嵩 《浣溪沙·逮下为阎牛叟赋》:“频笑王家九锡文,犊车麈尾事纷紜。”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九锡文》:“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锡文,总叙其人之功绩,进爵封国,赐以殊礼,亦自 曹操 始。其后 晋 、 宋 、 齐 、 梁 、 北齐 、 陈 、 隋 皆沿用之。其文皆铺张典丽,为一时大著作,故各朝正史及南北史俱全载之。”
《漢語大詞典》:占役
逾制占用公务人员当差。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三年引五月乙丑诏书:“ 陕西 战兵四十五万并义勇,令本路都总管常加训练,毋得占役。”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这个人是虎翼营有请受的官身,占役在官员去处。”
《漢語大詞典》:诏檄(詔檄)
诏书和檄文。 唐 韦建 《黔州刺史薛舒神道碑》:“我 太祖 之经纶王业,专掌詔檄,擅经国之词宗。” 明 焦竑 玉堂丛语·忠节:“靖难兵起,日召谋议,詔檄皆出 孝孺 手。”
分類:诏书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