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撷秀(擷秀)
喻摘取美好的词句。 唐 芮挺章 《〈国秀集〉序》:“虽发词遣句,未协风骚;而披林擷秀,揭厉良多。”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而二妙采真,披云擷秀,读之令人步步欲仙。”
《國語辭典》:赘文(贅文)  拼音:zhuì wén
多馀无用的文字。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一。阎若璩》:「今妄以气为气,而加食字为饩,赘文也。」
《國語辭典》:文字  拼音:wén zì
1.人类用来表示观念、记录语言的符号。
2.文书。《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您去攻破宋州,为我夺取张节使归娘。才得,便发文字来报我。」《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有甚事烦恼?想是县里有甚文字不了。」
3.文章、书籍。《董西厢》卷三:「早收拾琴囊,打叠文字。」《儒林外史》第三五回:「青邱文字,虽其中并无毁谤朝廷的言语,既然太祖恶其为人,且现在又是禁书,先生就不看他的著作也罢。」
《漢語大詞典》:对语(對語)
(1).对偶的词句。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平头上尾,尤忌於时;对语儷辞,盛行於俗。”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其诗卷首有一对语云:‘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鸟点头行。’” 郭沫若 《我的作诗的经过》:“﹝我﹞做过《赋得体》的试帖诗,以及这种诗的基步--由二字至七字以上的对语。”
(2).交谈,对话。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诗:“入门相对语,天命良不疑。”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一:“老兵不执役,则屏於舍外,常闻其中若有对语者。近听之,则寂然。” 元 萨都剌 《夜泊钓台》诗:“山僧对语夜未央,不知风露满衣裳。”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同一禹域之民,而对语或须对译,曷若易之为便?”
(3).对偶句中的偶句。 清 梁章钜 浪迹丛谈·俞陶泉都转:“今年在 扬州 ,闻 公眉观察 亦有一联云:‘敬以持己,恕以接物,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生不交利,死不属子,九京可作,捨公其谁与归。’出语本《朱子》,对语本《檀弓》。”
《國語辭典》:言辞(言辭)  拼音:yán cí
说话所用的词句或语汇。《文选。宋玉。高唐赋》:「传祝已具,言辞已毕。」《魏书。卷三六。李顺传》:「肃时侍饮,颇醉,言辞不逊,抗辱太傅、清河王怿,为有司弹劾。」
《國語辭典》:合掌  拼音:hé zhǎng
1.一种佛教仪式,两掌相合以表示尊敬。《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老和尚合掌道:『居士到成都寻著了尊大人,定必寄个信与贫僧。』」《红楼梦》第三四回:「王夫人一闻此言,便合掌念声『阿弥陀佛!』」也作「合十」、「合手」。
2.诗文中对偶意义相同的词句。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耿湋赠田家翁诗:『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閒。』此写出村居景象。但上句语拙,『朝』、『昼』二字合掌。」
《漢語大詞典》:清词(清詞)
清丽的词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清词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 唐 芮挺章 《〈国秀集〉序》:“取 太冲 之清词,无嫌近溷;得 兴公 之佳句,寧止掷金。” 清 龚自珍 《西郊落花歌》:“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先前是在看朝章国故,丽句清词,如何抑扬,怎样请托。”
分類:清丽词句
《國語辭典》:诗词(詩詞)  拼音:shī cí
诗和词的合称。《儒林外史》第四回:「因他进个学,又说他会作个甚么诗词。」
分類:诗词词句
《國語辭典》:言词(言詞)  拼音:yán cí
由语言表达的词句或语汇。如:「言词恳切」、「言词清晰」。《敦煌变文。茶酒论》:「阿谁许你,各拟论功,言词相毁,道西说东。」
《漢語大詞典》:雄词(雄詞)
气势雄壮的词句。 唐 岑参 《送魏升卿》诗:“如君兄弟天下稀,雄词健笔皆若飞。” 宋 苏轼 《故李承之待制六丈挽词》:“疑公 李北海 ,慷慨多雄词。” 明 朱鼎《玉镜台记·开场》:“雄词惊四座,压倒羣英。”
《國語辭典》:缀文(綴文)  拼音:zhuì wén
连缀字句以成文章。《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赞曰:「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自时厥后,缀文之士,不率典言。」
《國語辭典》:饤饾(飣餖)  拼音:dìng dòu
供陈列、堆砌而不吃的食品。唐。韩愈喜侯喜至赠张籍张彻〉诗:「呼奴具盘餐,饤饾鱼菜赡。」也作「饾饤」、「斗饤」。
《漢語大詞典》:硬语(硬語)
刚劲的语言;生硬的词句。 唐 韩愈 《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宋 辛弃疾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词:“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小诗贵风骚,今人往往止作硬语,非也。”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 亨父 天才敏絶,而好为精鍊奇思硬语,间见叠出,人莫攖其锋。” 刘师培 文说·和声:“且古用韵文,厥有二故:……一则奇字硬语,佶屈聱牙;惟韵语偶文,便於讽诵。”
《國語辭典》:措辞(措辭)  拼音:cuò cí
1.表达意见时,所斟酌选用的词语。如:「这篇文章的措辞优美,引人入胜。」汉。王充《论衡。刺孟》:「见彼之问,则知其措辞所欲之矣。」也作「措词」。
2.斟酌选用词语,以表达个人意见。《太平广记。卷四八四。李娃传》引《异闻集》:「娃回眸凝睇,情甚相慕,竟不敢措辞而去。」宋。苏轼〈答李昭玘〉:「观足下新制及鲁直、无咎、明略等诸人唱和,于拙者便可格笔,不复措辞。」《老残游记》第一七回:「老残道:『你说出来,我总可以设法。』人瑞道:『除非你承认了要他,才好措辞。』」也作「措词」。
《漢語大詞典》:对言(對言)
(1).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六“糲粱”:“列子·力命篇:‘ 北宫子 谓 西门子 曰:朕衣则裋褐,食则粢糲;子衣则文锦,食则粱肉。’以粢糲与粱肉对言。”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古书连及之词例:“周礼·宰夫职:‘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 郑 注曰:‘治凡,若月计也;治目,若今日计也。’然则凡之与目,事有巨细,故以对言。”
(2).指将两种不同的概念对举称说。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就是考妣对言也是 东周 以后的用语,古人以祖妣为对,以考母为对。”参见“ 对文 ”。
《漢語大詞典》:对文(對文)
(1).谓诗文中词句相对偶。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序》:“古人言誥,惟在达情,虽復时或取象,不必辞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数,经悉对文,斯乃鼓怒浪於平流,震惊飆於静树。”
(2).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对文对于辨析词义和考订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禹贡》云:‘ 彭蠡 既瀦,阳鸟攸居;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以对文言,则 彭蠡 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於 震泽 也。”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逸周书二》“农民”:“‘水性归下,农民归利。’案:此本作‘水性归下,民性归利’。民性与水性对文……玉海六十引此正作‘民性归利’。”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对文而误解例:“凡大小、长短、是非、美恶之类,两字对文,人所易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