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变诈(變詐)  拼音:biàn zhà
诡变巧诈。《荀子。议兵》:「兵之所贵者埶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蔡京、蔡卞为人反覆变诈,欺陷忠良,天下不安,皆由京、卞二人簸弄。」
分類:变诈诡诈
《國語辭典》:奸诈(奸詐)  拼音:jiān zhà
虚伪诡诈。《西游记》第四三回:「他极奸诈,若放了他,恐生恶念。」《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一个外郎叫做丘三,是个极狡猾奸诈的。」也作「奸诈」。
《國語辭典》:奸诈(姦詐)  拼音:jiān zhà
虚伪诡诈。《管子。明法解》:「权衡平正而待物,故奸诈之人不得行其私。」《汉书。卷七一。隽不疑传》:「廷尉验治何人,竟得奸诈。」也作「奸诈」。
《國語辭典》:诈伪(詐偽)  拼音:zhà wèi
欺诈虚伪。《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众人有平日恨他的,把他姓名及平日所为奸盗诈伪事,是长是短,一一告诉出来。」
《國語辭典》:狙诈(狙詐)  拼音:jū zhà
伺机耍诈。《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序》:「霸德既衰,狙诈萌起。」
《國語辭典》:巧诈(巧詐)  拼音:qiǎo zhà
奸巧诡诈。《管子。牧民》:「不自进,则民无巧诈。」《儒林外史》第八回:「南昌人情,鄙野有馀,巧诈不足。」
《漢語大詞典》:饰诈(飾詐)
谓作假骗人。汉书·公孙弘传:“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 宋 苏舜钦 《城南归值大风雪》诗:“世人饰诈我尚笑,今乃復见天公乖。”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金 主喜饰诈,初为宰相,妾媵不过数人……其后逞欲无厌,淫肆蛊惑,不能自制矣。”
分類:作假骗人
《國語辭典》:欺诈(欺詐)  拼音:qī zhà
用诡诈的手段骗人。《战国策。燕策二》:「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
《漢語大詞典》:诈力(詐力)
欺诈与暴力。《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 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晋书·宣帝纪:“ 刘备 以诈力虏 刘璋 , 蜀 人未附而远争 江陵 ,此机不可失也。” 宋 苏轼 《秦始皇帝论》:“至 秦 有天下, 始皇帝 以诈力而并诸侯,自以为智术之有餘,而 禹 、 汤 、 文 、 武 之不知出此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三》:“及其衰也,仁义去而诈力独存。”
分類:欺诈暴力
《國語辭典》:诡诈(詭詐)  拼音:guǐ zhà
狡猾奸诈。《北史。卷七九。王世充传》:「世充捲发豺声,沉猜多诡诈。」《三国演义》第一九回:「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
《國語辭典》:谲诈(譎詐)  拼音:jué zhà
诡诈、欺骗。《三国演义》第六五回:「吾以仁义待人,不施谲诈。」
《國語辭典》:逆诈(逆詐)  拼音:nì zhà
事情尚未分明就怀疑别人会欺骗自己。《论语。宪问》:「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國語辭典》:诈欺(詐欺)  拼音:zhà qī
欺骗。如:「你难道不知道,乱开空头支票是一种诈欺的行为?」
《漢語大詞典》:诈谋(詐謀)
诡计;坏主意。左传·定公九年:“ 阳虎 欲勤 齐 师也, 齐 师罢,大臣必多死亡,己於是乎奋其诈谋。”后汉书·祭遵传:“ 嚣 挟姦久矣。今若按甲引时,则使其诈谋益深。”《三国演义》第四二回:“ 李典 曰:‘此恐是 诸葛亮 之诈谋,不可轻进。’” 康有为 《〈礼运注〉叙》:“则人无所用其私,何必为权术诈谋以害信义。”
《漢語大詞典》:为诈(爲詐)
作假。东观汉记·安帝纪:“皇后与兄 显 、中常侍 江京 、 樊丰 等共为诈,不容令羣臣知帝道崩,欲伪道得病。”
欺诈。为,通“ 伪 ”。东观汉记·赵孝王良传:“我为诈汝耳,当復何苦乎!”
分類:欺诈作假
《國語辭典》:诈称(詐稱)  拼音:zhà chēng
谎称。如:「歹徒诈称警察勒索特种行业的情事,时有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