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019
典故
47
词典
601
佛典
315
其它
56
共601,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
(续上)
识道
善知识
强识
识知
意识
含识
绝识
识察
浅识
识事
真识
性识
通识
亲识
业识
《漢語大詞典》:
识道(識道)
(1).识知圣道。 汉
扬雄
《法言·吾子》
:“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覩其识道也。” 晋
陆机
《叹逝赋》
:“感秋华於衰木,瘁零露於丰草,在殷忧而弗违,夫何云乎识道。”
(2).识途。
《
文选·马融〈长笛赋〉
》
:“山鸡晨羣,壄雉晁雊,求偶鸣子,悲号长啸。由衍识道,噍噍讙譟。” 吕向 注:“鸟兽行识其道。”
分類:
识知
圣道
《國語辭典》:
善知识(善知識)
拼音:
shàn zhī shì
佛教用语。佛教称能引发他人向上、增善去恶乃至證悟成佛的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六:「是故善男子应求善知识,亲近、恭敬、一心供养而无厌足。」《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我这里有个海月禅林,那和尚是个善知识,送先生到那里去住罢。」
分類:
佛教语
梵语
语意
意译
闻名
见形
善友
伴侣
《漢語大詞典》:
强识(强識)
亦作“彊识”。 强于记忆。
《礼记·曲礼上》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
吕氏春秋·君守
》
:“故博闻之人、彊识之士闕矣。”
《
三国志·吴志·朱桓传
》
:“兼以彊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 清
姚鼐
《赠钱献之序》
:“ 嘉定 钱君 献之 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
分類:
记忆
《漢語大詞典》:
识知(識知)
(1).知道;识察。
《
庄子·缮性
》
:“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陈鼓应 今注:“ 俞樾 説:‘识、知二字连文。
《诗》
曰:“不识不知。”是识、知同义,故连言之曰“识知”也。’” 宋
欧阳修
《代曾参答弟子书》
:“吾以谓夫子之道, 江 汉 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吾与诸足下岂所识知。” 清
朱之瑜
《答魏九使书》
:“识知其为人者,其是先定,而后得徐议亲翁之去就。”
(2).见识;知识。
《
汉书·晁错传
》
:“臣 错 屮茅臣,亡识知,昧死上愚对。” 北齐
颜之推
《
颜氏家训·教子
》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奬,应訶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分類:
识知
知道
见识
知识
同义
《國語辭典》:
意识(意識)
拼音:
yì shì
1.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如知觉、记忆、想像等皆属之。
2.觉察、警悟。如:「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3.佛教用语。对一切现象能产生分别作用的心。《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
分類:
意识
佛教语
识见
佛教
觉察
自觉
头脑
感觉
客观
物质
世界
反映
《漢語大詞典》:
含识(含識)
佛教语。谓有意识、有感情的生物,即众生。 南朝 梁简文帝
《马宝颂》
:“愍含识,资惠命,引苍生,归法性。”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
:“开发含识,济渡羣生。”
《
南史·梁纪上·高祖武帝
》
:“於是祈告天地宗庙,以去杀之理,欲被之含识。”
分類:
佛教语
有意识
有感
感情
生物
众生
《漢語大詞典》:
绝识(絶識)
卓越的见识。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
:“以陛下之圣、之武、之勤、之明,博学远览,絶识独睿, 汉 之 宣帝 、 光武 , 唐 之 太宗 ,皆不及也。” 宋
邵博
《
闻见后录
》
卷十:“予得 申屠蟠 事,实贤其絶识先物,保身明哲,故表出之。” 明
李东阳
《〈桃溪杂稿〉序》
:“先生蚤负絶识,虽古人诗鲜或意满,而自视亦严甚。”
分類:
卓越
见识
《漢語大詞典》:
识察(識察)
识知察觉。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唐
刘禹锡
《代裴相公让官第三表》
:“葵藿微诚,已蒙识察。” 清
唐孙华
《种树》
诗:“君自不识察,虽悔那可追。”
分類:
识知
察觉
《漢語大詞典》:
浅识(淺識)
(1).识见肤浅。 汉
徐干
《
中论·核辩
》
:“不论是非之性,不识曲直之理,期於不穷,务於必胜,以故浅识而好奇者,见其如此也。”
《北史·阳固传》
:“ 梁丘 寡智, 王鮒 浅识。” 邹鲁
《中国同盟会》
:“浅识之徒,或热血过甚,忧国过深,亦有因利乘便,图变掌权者。”
(2).粗略地认识。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向着二十一世纪》
:“外国客人可以访问我国的一些城市,看看市容、名胜和古迹,访问厂矿公社,可以赏心悦目,浅识 中华 。”
分類:
识见
粗略
略地
肤浅
认识
《漢語大詞典》:
识事(識事)
了解事实;懂得事理。 唐
刘知几
《
史通·杂说中
》
:“夫识事未精,而轻为著述,此其不知量也。” 宋
邵雍
《观物吟》
之三:“识事事非易,知人人所艰。”
分類:
识事
了解
解事
事实
懂得
得事
事理
《漢語大詞典》:
真识(真識)
犹言真知灼见。 宋
叶绍翁
《
四朝闻见录·仇远题保母帖诗
》
:“世人千金求墨迹,眼前至宝同瓦砾,子能赏之乃真识。” 清
黄景仁
《清明后七日雨中宿浮槎寺》
诗:“解留光艳照我辈,真识远胜千夫兼。”
分類:
真知灼见
《漢語大詞典》:
性识(性識)
(1).天分,悟性。 南朝 梁
沈约
《神不灭论》
:“其愚者则不辨菽麦,其悖者不知爱敬,自斯以上,性识渐弘。” 唐
无名氏
《冥音录》
:“长女适邑人 丁玄夫 ,性识不甚聪慧。” 马其昶
《〈古文辞类纂标注〉序》
:“夫文字之见,随所触感,各肖其性识才学以出,其浅深高下不同之致,奚啻九级之臺乎?”
(2).佛教称众生的根性心识。
《
隋书·经籍志四
》
:“初, 释迦 説法,以人之性识根业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説。” 清
纪昀
《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
:“盖怨毒之念,根於性识。”
分類:
佛教
天分
众生
悟性
根性
性心
心识
《國語辭典》:
通识(通識)
拼音:
tōng shì
一种要求识见博通的教育理念。旨在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所需的各门知识,以拓宽视野、开放心灵、扩充知识领域,并能全面观照当代文化方向,了解自身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如:「通识课程」。
分類:
学识
学识渊博
广博
渊博
知识
《漢語大詞典》:
亲识(親識)
(1).亲信赏识。
《
东观汉记·冯勤传
》
:“ 魏郡 太守 范横 上疏荐 勤 为郎中、给事尚书,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
(2).犹亲友。 南朝 宋 谢惠连
《顺东西门行》
:“酌酪华堂集亲识,舒情尽欢遣悽惻。” 宋
叶梦得
《
石林燕语
》
卷十:“ 杜祁公 罢相,居 南京 ,无宅,假驛舍居之数年……閭里吉凶庆吊,与亲识之道 南京 者,相与燕劳,问遗之,礼未尝废。”
(3).亲近熟识。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
诗:“旁有亲识人,通都走声利,厚意解羈愁,盛言推名位。”
分類:
亲近
亲信
亲友
赏识
熟识
《漢語大詞典》:
业识(業識)
佛教语。谓十二因缘中的行缘识。指人投胎时心动的一念。
《起信论》
:“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明 陈玉阳
《义犬》
第一出:“如今世上人,痴的痴,乖的也痴,苦的苦,乐的也苦,机关簸弄,一塲胜似一塲,业识缠绵,一世捱到百世。” 清
谭嗣同
《仁学》
十:“智慧者, 孔 谓之道心;业识者, 孔 谓之人心。人心外无道心,即无业识,亦无由转成智慧。”
分類:
佛教语
投胎
心动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