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公议(公議)  拼音:gōng yì
1.众人的评论、公断。《红楼梦》第六八回:「大家公议了,我既不贤良,又不容丈夫娶亲买妾,只给我一纸休书,我即刻就走。」
2.关于国家的事情,以公共利益为标准而评议,称为「公议」。
《國語辭典》:公义(公義)  拼音:gōng yì
公正的义理。如:「他好打不平,看到不合公义的事情,就会挺身而出。」《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法正传。法正》:「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國語辭典》:公论(公論)  拼音:gōng lùn
公众或公正的评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王曰:『噫!其自有公论。』」《三国演义》第五一回:「都督此言,甚是公论。」
《國語辭典》:不论(不論)  拼音:bù lùn
1.不管如何、不顾一切。《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文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
2.不计较、不讲求。如:「她只要有书可看,对于其他的娱乐就不论了。」
3.不但、不仅。《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行恶不论天所罪,应时冥零亦共诛。」唐。白居易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送别舒员外兼寄宗正李卿考功崔郎中〉诗:「不论崔李上青云,明日舒三亦抛我。」
4.不说,不议论。《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儒林外史》第二回:「不论别人,只这一位荀老爹,三十晚里还送了五十斤油与你。」
《國語辭典》:讨论(討論)  拼音:tǎo lùn
探讨研究、寻求结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甄别其义,各人讨论之域;类聚有贯,故不曲述。」《红楼梦》第七回:「读书一事,也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进益。」
《漢語大詞典》:重轻(重輕)
(1).谓加重刑于轻罪。《商君书·去强》:“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2).指重与轻、高与下。 汉 贾谊 新书·六术:“丧服称亲疏以为重轻,亲者重,疏者轻。” 宋 曾巩 《王君俞哀辞》:“其为辞章可道,耻出较重轻,漠然自如。”
(3).谓品题、评论。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 东坡公 元祐 时既登禁林,以高才狎侮诸公卿,率有标目殆徧也,独於 司马温公 不敢有所重轻。” 金 王若虚 《〈扬子法言微旨〉序》:“公一代巨儒……如鄙不肖,曷足为公重轻。”
(4).指对全局有重大影响;关系全局的重要因素。新唐书·裴度传:“其威誉德业比 郭汾阳 ,而用不用常为天下重轻。” 宋 欧阳修 《乞出第一札子》:“盖以执政之臣,天下之所瞻望,朝廷以为重轻。” 清 钱谦益 《送张处士思任赴辽东参谋序》:“ 剧孟 , 雒阳 博徒耳, 吴 、 楚 之际, 亚夫 得之如一敌国。 张元 、 吴昊 之徒,曳石署书,以撼中国,而卒弃之为 西夏 用。布衣处士之能为人国重轻何如也?”
(5).犹重视;重要。《东周列国志》第三三回:“ 孝公 曰:‘有 楚 不必有 齐 。寡人流离万死之餘,幸社稷不陨,得从末歃为荣,何足重轻,而褻此简牘为耶?’” 郭沫若 《战声集·诗歌国防》:“我们这民族如是比 马雅 人还要劣等,那就让他死尽也无多大的重轻,然而这民族却是世界上的选民。”
《國語辭典》:点检(點檢)  拼音:diǎn jiǎn
1.清点、检覈。宋。欧阳修〈玉楼春。池塘水绿〉词:「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人。」《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黄巢因下第了,点检行囊,没十日都使尽。」
2.反省检查。唐。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吏部侍郎孔温业白执政求外任,承相白敏中曰:『我辈亦须自点检。』」
3.职官名。职掌皇帝宿卫之事。也作「检点」。
《國語辭典》:品题(品題)  拼音:pǐn tí
1.评论人物,定其高下。唐。李白 与韩荆州书:「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自从杜先生一番品题之后,这些缙绅士大夫家筵席间,定要几个梨园中人,杂坐衣冠队中,说长道短,这个成何体统!」也作「题品」、「题评」。
2.部类的题目。《后汉书。卷六八。许劭传》:「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漢語大詞典》:士论(士論)
士大夫间的评论、舆论。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 张九成 字 子韶 ,官至侍郎,为世儒所屈指。在 道山 时,先公得游其门,号 横浦先生 ,好禪学,士论或以为不醇尔。”
《國語辭典》:书法(書法)  拼音:shū fǎ
1.毛笔字书写的方法。主要讲执笔、用笔、运笔、点画、结构、间架、落款、用印等方法。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
2.史家记事的体例笔法。《左传。宣公二年》:「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3.以毛笔书写的文字作品。如:「这篇书法笔力遒劲,令人激赏。」
《國語辭典》:商略  拼音:shāng lüè
1.讨论、筹划。《晋书。卷四九。阮籍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
2.估计、料想。宋。黄庭坚 醇道得蛤蜊复索舜泉诗:「商略督邮风味恶,不堪持到蛤蜊前。」宋。陆游 雪后寻梅偶得绝句:「商略前身是飞燕,玉肌无粟立黄昏。」也作「商量」。
3.酝酿。宋。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词:「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也作「商量」。
《國語辭典》:时论(時論)  拼音:shí lùn
当时的舆论。唐。白居易牛僧孺监察御史制〉:「访诸时论,宜当朝选。」
《漢語大詞典》:论人(論人)
评论人。 唐 韩愈 《送石处士序》:“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 河 决下流而东注。” 明 黄淳耀 《吾师录·恕物》:“故曰论人,当於有过中求无过,不当於无过中求有过。”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 中国 的论客,论事论人,向来是极苛酷的。”
选拔人才。论,通“ 抡 ”。墨子·所染:“故善为君者,劳於论人,而佚於治官。” 孙诒让 间诂引 高诱 曰:“论犹择也。”
《漢語大詞典》:乡评(鄉評)
乡里公众的评论。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世说新语·言语“ 王武子 孙子荆 ”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乡人 王济 ,豪俊公子,为本州大中正,访问 宏 为乡里品状, 济 曰:‘此人非乡评所能名。吾自状之曰:天才英特,亮拔不羣。’” 宋 陆游 《答廖主簿发解启》:“伏惟某官文高艺圃,行著乡评。” 清 阎尔梅 《村居杂咏》:“美人愁国色,君子慎乡评。”
《漢語大詞典》:三语(三語)
(1). 晋 王衍 向 阮修 问 老 庄 与儒教异同, 修 以“将无同”三字答之,犹言该是相同吧。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后以指应对隽语。 唐 王维 《同崔傅答贤弟》诗:“更闻臺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 宋 苏轼 《次韵道潜留别》:“异同更莫疑三语,物我终当付八还。”参见“ 三语掾 ”。
(2).指 宋 赵鼎 评论 邵伯温 的三句话。宋史·儒林传二·邵伯温:“ 赵鼎 少从 伯温 游,及当相,乞行追録,始赠秘阁修撰,尝表 伯温 之墓曰:‘以学行起 元祐 ,以名节居 绍圣 ,以言废於 崇寧 。’世以此三语尽 伯温 出处云。”
《國語辭典》:三语掾(三語掾)  拼音:sān yǔ yuàn
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晋太尉王衍问阮修儒家与道家的异同,阮答以「将无同」三字,语意模棱两可,但却得到太尉的赏识,被聘为幕僚,世人遂称其为「三语掾」。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多用为幕府官员的赞美词。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官曹三语掾,国器万寻桢。」宋。苏轼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诗:「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江东三语掾。」
分類:王衍王戎
《漢語大詞典》:清论(清論)
(1).公正的评论,亦指公正的舆论。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清论所不能復制,绳黑所不能復弹。”北齐书·陈元康传:“﹝ 陈元康 ﹞受纳金帛,不可胜纪,放责交易,徧于州郡,为清论所议。”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 高丞相 巖夫 自南渡执政在中书十餘年,无正言直諫闻於外,清论鄙之。”
(2).清雅的言谈。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徐干》:“清论事究万,美话信非一。”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佐》:“向闻长啸月下,韵甚清激,私心奉慕,愿接清论。” 明 方孝孺 《奉俞大有先生》:“仲冬后上 金陵 ,明年回,必得往听清论,尽所欲言。”
(3).闲谈,谈天。 唐 韩翃 《题张逸人园林》诗:“花源一曲映茅堂,清论閒陛坐夕阳。”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朕尝见儒人谈兵,不过讲之於樽俎砚席之间,於文字则引 孙 吴 ,述形势皆閒暇清论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