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诠品(詮品)
评论;品评。詮,通“ 銓 ”。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 安 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詮品新旧,撰为经録,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八章:“ 安法师 博览羣籍,詮品新旧之异同,而尤留心《般若》诸译之出入。”
《漢語大詞典》:品覈
评论;品评。后汉书·党锢传序:“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覈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於斯行矣。” 宋 欧阳修 《国学试策》之一:“ 刘蕡 述兵农之大略, 微之 以才识而中科,然品覈其言词,由有司而考第。” 章炳麟 《箴新党论》:“新党虽多諂曲,而品覆公卿,裁量执政,犹其所优为者。”
分類:评论品评
《漢語大詞典》:校覆
(1).犹评论。 南朝 梁简文帝 《与刘孝仪令》:“酒阑耳熟,言志赋诗,校覆忠贤,榷扬文史,益者三友,此寔其人。”
(2).复查。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糊名校覆,务於精当;而考官不諭朕意,过抑等第,欲自明絶私,甚无谓也!”
分類:复查评论
《漢語大詞典》:品核(品覈)
评论;品评。后汉书·党锢传序:“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覈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於斯行矣。” 宋 欧阳修 《国学试策》之一:“ 刘蕡 述兵农之大略, 微之 以才识而中科,然品覈其言词,由有司而考第。” 章炳麟 《箴新党论》:“新党虽多諂曲,而品覆公卿,裁量执政,犹其所优为者。”
分類:评论品评
《漢語大詞典》:诠论(詮論)
(1).犹评论。詮,通“ 銓 ”。晋书·武陔传:“ 文帝 甚亲重之,数与詮论时人。”
(2).犹阐释;讲解。《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一、总标羽唉(族),二、别显会名,三、转和雅音,四、詮论妙法,五、闻声动念。”
《國語辭典》:评詙(評詙)  拼音:píng bá
评论。明。罗贯中《风云会》第二折:「微臣虞舜难学,不争让位在荒郊,枉惹得百姓每评詙。」也作「评跋」、「评泊」。
分類:评论
《國語辭典》:皮里春秋(皮裡春秋)  拼音:pí lǐ chūn qiū
嘴里不说好坏,而心中有所褒贬。语本《晋书。卷九三。外戚传。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为避晋简文帝母后阿春的名讳,后改为「皮里阳秋」。
《漢語大詞典》:论骘(論隲)
评论。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史》《汉》二书, 魏 晋 以还,纷无定説…… 明 诸论隲,差得其衷。”
分類:评论
《國語辭典》:议论(議論)  拼音:yì lùn
1.批评讨论。《三国演义》第一○八回:「恪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将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文明小史》第四九回:「许多人围著他,撑著眼睛,东一簇,西一簇的纷纷议论。」
2.见解、说法。唐。韩愈 荐樊宗师状:「于艺学多所通解,议论平正,有经据可以备顾问。」《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华甫昨日听了他一番议论,把那住夜的念头早打退了许多。」
《國語辭典》:论文(論文)  拼音:lùn wén
1.发表研究结果的文章。如:「他的硕士论文得到很高的评价。」
2.文体名。议论文与说明文的统称,旨在论證说明。参见「论说」条。《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3.评论文章。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诗:「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只在家中诵习,也有时出外结友论文。」
《國語辭典》:公议(公議)  拼音:gōng yì
1.众人的评论、公断。《红楼梦》第六八回:「大家公议了,我既不贤良,又不容丈夫娶亲买妾,只给我一纸休书,我即刻就走。」
2.关于国家的事情,以公共利益为标准而评议,称为「公议」。
《國語辭典》:公义(公義)  拼音:gōng yì
公正的义理。如:「他好打不平,看到不合公义的事情,就会挺身而出。」《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法正传。法正》:「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國語辭典》:公论(公論)  拼音:gōng lùn
公众或公正的评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王曰:『噫!其自有公论。』」《三国演义》第五一回:「都督此言,甚是公论。」
《國語辭典》:不论(不論)  拼音:bù lùn
1.不管如何、不顾一切。《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文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
2.不计较、不讲求。如:「她只要有书可看,对于其他的娱乐就不论了。」
3.不但、不仅。《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行恶不论天所罪,应时冥零亦共诛。」唐。白居易〈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送别舒员外兼寄宗正李卿考功崔郎中〉诗:「不论崔李上青云,明日舒三亦抛我。」
4.不说,不议论。《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儒林外史》第二回:「不论别人,只这一位荀老爹,三十晚里还送了五十斤油与你。」
《國語辭典》:讨论(討論)  拼音:tǎo lùn
探讨研究、寻求结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甄别其义,各人讨论之域;类聚有贯,故不曲述。」《红楼梦》第七回:「读书一事,也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进益。」
《漢語大詞典》:重轻(重輕)
(1).谓加重刑于轻罪。《商君书·去强》:“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2).指重与轻、高与下。 汉 贾谊 新书·六术:“丧服称亲疏以为重轻,亲者重,疏者轻。” 宋 曾巩 《王君俞哀辞》:“其为辞章可道,耻出较重轻,漠然自如。”
(3).谓品题、评论。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 东坡公 元祐 时既登禁林,以高才狎侮诸公卿,率有标目殆徧也,独於 司马温公 不敢有所重轻。” 金 王若虚 《〈扬子法言微旨〉序》:“公一代巨儒……如鄙不肖,曷足为公重轻。”
(4).指对全局有重大影响;关系全局的重要因素。新唐书·裴度传:“其威誉德业比 郭汾阳 ,而用不用常为天下重轻。” 宋 欧阳修 《乞出第一札子》:“盖以执政之臣,天下之所瞻望,朝廷以为重轻。” 清 钱谦益 《送张处士思任赴辽东参谋序》:“ 剧孟 , 雒阳 博徒耳, 吴 、 楚 之际, 亚夫 得之如一敌国。 张元 、 吴昊 之徒,曳石署书,以撼中国,而卒弃之为 西夏 用。布衣处士之能为人国重轻何如也?”
(5).犹重视;重要。《东周列国志》第三三回:“ 孝公 曰:‘有 楚 不必有 齐 。寡人流离万死之餘,幸社稷不陨,得从末歃为荣,何足重轻,而褻此简牘为耶?’” 郭沫若 《战声集·诗歌国防》:“我们这民族如是比 马雅 人还要劣等,那就让他死尽也无多大的重轻,然而这民族却是世界上的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