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狱讼(獄訟) 拼音:yù sòng
诉讼的案件。《周礼。地官。大司徒》:「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其附于刑者归于士。」《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公卿旦入暮出,议论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
《漢語大詞典》:鼠雀
(1).鼠与雀。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城空鼠雀死,人去豺狼喧。” 宋
王安石 :“然而有官吏之俸,輦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2).指讼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只因饶舌,遭此断肠,谢卿唱叠驪驹,恨我灾成鼠雀。”参见“ 鼠牙雀角 ”。
《國語辭典》:鼠牙雀角 拼音:shǔ yá què jiǎo
以强权暴力欺凌,引起争讼。语本《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后比喻因小事而争讼。《幼学琼林。卷四。讼狱类》:「与人搆讼,曰鼠牙雀角之争。罪人诉冤,有抢地吁天之惨。」也作「雀角鼠牙」、「雀鼠」。
《國語辭典》:刑部 拼音:xíng bù
中国古代掌管刑法及狱讼事务的机关,属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历代因之,至清光绪时更名为法部。
《國語辭典》:关防(關防) 拼音:guān fáng
1.关隘有兵驻守的地方。《三国演义》第一○回:「信贾诩有先见之明,重用其计,只理会紧守关防,由他搦战,并不出迎。」
2.刻有政府机关全衔的印信。
3.防止串通或泄露机密的措施。《石点头。卷七。感恩鬼三古传题旨》:「宋朝关防尚宽,一个应举秀才,与大座师两相宾主,全无回避。」
4.关照设防。《西游记》第三四回:「有几个小妖拿盘拿盏,执壶酾酒,不住的两头乱跑,关防的略松了些儿。」
《國語辭典》:见官(見官) 拼音:jiàn guān
告官、打官司。《红楼梦》第六八回:「一面说,一面大哭,拉著尤氏只要去见官。」《文明小史》第一二回:「武昌城里任你是谁,总得让他三分,现在听见当铺里管事的要同他去见官,他便一站就起,一手掸掸衣服,一手拉著那个朝奉的辫子,连说:『很好!很好!我们就一同去回大人!』」
《國語辭典》:投词(投詞) 拼音:tóu cí
向上级投递状词。《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蔡京自拜相后,有巨商大贾六七辈,赴阙投词,言:章相公开边时及曾相公罢边时,共借讫三千七百万贯,至今未见朝廷支偿。」
《漢語大詞典》:都士
(1).
《周礼》官名。掌理都家狱讼事。
《周礼·秋官·序官》:“都士:中士二人,下士四人。” 郑玄 注:“都家之士,主治都家吏民之狱讼以告方士者也。” 孙诒让 正义:“都士主治大都、小都、王子弟、公卿采地之狱讼。”
(2).京都或大城市的人。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世人有言:鄙儒不如都士。” 马非百 简注:“都,都城或大城市。意思是説乡里人比不上都城或大城市的人文明,有见识。”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尊男、卑女,贵人、贱狙,华族、寒门,别若鸟鱼,蛮獠、都士,絶出智愚,灿然列级,天渊之殊。”
《國語辭典》:诉状(訴狀) 拼音:sù zhuàng
当事人于诉讼程序中,依法向法院提出之各类书状。
《漢語大詞典》:盗讼(盜訟)
有关抢劫或偷窃的讼事。 宋
欧阳修 :“臣自至 青州 ,忽已踰岁,适值年时丰稔,盗讼稀少,足以偷安窃禄。” 宋
欧阳修 :“凡其为治,以听断盗讼为能否尔。”
《漢語大詞典》:简讼(簡訟)
谓使刑狱讼事减少。 明
刘基 《书苏伯修御史〈断狱记〉后》:“僕尝往观於牧民之以简讼名者,之其庭,草生於阶,视其几,尘积於牘。”
《國語辭典》:骡夫(騾夫) 拼音:luó fū
旧称赶骡子的人为「骡夫」。《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次早天色未明,孙解官便起来催促骡夫、脚子搬运银鞘,打发房钱上路。」
《漢語大詞典》:讼曹(訟曹)
古代管理讼事的官署。 清
全祖望 《亭林先生神道表》:“僕婿復投里豪,以千金贿太守求杀先生,不繫讼曹,而即繫之奴之家。”
《國語辭典》:涉讼(涉訟) 拼音:shè sòng
牵涉诉讼事件。《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我父亲和他涉了讼,他买嘱知县,将我父亲断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