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19,分95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策论
党论
论及
论治
论诉
通论
论经
论旧
论孟
确论
深论
绪论
论年
辩论
论辨
《國語辭典》:策论(策論)  拼音:cè lùn
对策与议论文,为科举时代试士科目之一。《宋史。卷二八五。冯拯传》:「拯请兼攻策问,不专以诗赋为进退。」《福惠全书。卷二四。典礼部。宾兴考试》:「虽三场试之策论,多由记问剽窃。」
《國語辭典》:党论(黨論)  拼音:dǎng lùn
1.正直的言论。也作「谠论」。
2.一党的言论。宋。陆游跋兼山先生易说〉:「君彦明独谓,立之自党论起,即与程先生绝。」
《漢語大詞典》:论及
专门讨论和阐述。例如:论及一个重要问题的讲话。
《漢語大詞典》:论治(論治)
讨论研究治国之道。说郛卷九九引 宋 戴埴 鼠璞·封章:“本朝於章奏,凡论治大体及有关於圣躬者,往往留中不出。”
《漢語大詞典》:论诉(論訴)
论辩申诉。宋书·王藻传:“前后婴此,其人虽众,然皆患彰遐邇,事隔天朝,故吞言咽理,无敢论诉。”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元年:“夏,四月, 令孜 自兼两池榷盐使,收其利以赡军。 重荣 上章论诉不已。” 胡三省 注:“论,卢昆翻,説也,辩也。”宋史·刑法志三:“ 崇绪 特以田业为 冯 强占,亲母衣食不给,所以论诉。”
分類:论辩申诉
《國語辭典》:通论(通論)  拼音:tōng lùn
1.通达的议论。《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讲圣哲之通论兮,心愊忆而纷纭。」《旧唐书。卷二六。礼仪志六》:「当春秋二百年间,鲁凡城二十四邑,唯郿一邑称筑,其二十三邑,岂皆有宗庙先君之主乎?执此为建主之端,又非通论。」
2.贯通诸经的议论。如《五经通论》。《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春秋合三传通论》十卷:潘叔度注。」《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五经》义微,诸家异见,以所是者为正,所否者为邪,此一偏之大失也。顷者指苏轼为邪学,而加禁甚切;今已弛其禁,许采其长,实为通论。」
3.某一学科概论性的论述。如《词学通论》。
《漢語大詞典》:论经(論經)
讲论经典;评论经书。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安禪合掌,説偈论经,滴海未尽,其书悬河,不穷其义。” 元 杨载 《奉题伯父双峰樵隐》诗之四:“祇应老崖谷,束带尚论经。”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顾炎武》:“於同时诸君子,虽以苦节推 百泉 、 二曲 ,以经世之学推 棃洲 ,至於论经评史,亦不苟同也。”
《漢語大詞典》:论旧(論舊)
犹话旧。 清 乔崇修 《挽方石川》诗:“便道过 白田 ,讯我暂维舟。论旧语未毕,荐禰拟见收。”
《國語辭典》:论孟(論孟)  拼音:lún mèng
《论语》、《孟子》二书的合称。如:「《论孟》是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朱子语类。卷一九。论语一。语孟纲领》:「沉浸专一于《论孟》,必待其自得。」
《國語辭典》:确论(確論)  拼音:què lùn
精辟正确的言论。《魏书。卷七七。羊深传》:「宣尼确论,造次必儒。」《文明小史》第一九回:「贾子猷听了,连连点头道:『确论,确论!』」
《漢語大詞典》:深论(深論)
(1).深刻的议论。后汉书·党锢传序:“又 渤海 公族进阶 、 扶风 魏齐卿 并危言深论,不隐豪强。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
(2).进一步议论。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但既然‘还是不发表好了’,则关于我的一笔,我也就不再深论了。”
《國語辭典》:绪论(緒論)  拼音:xù lùn
书籍或论文的导言文字。也作「导言」、「绪言」。
《漢語大詞典》:论年(論年)
论年岁,按年龄说。 北周 庾信 《喜晴应诏敕自疏韵》:“有庆兆民同,论年天子万。” 前蜀 杜光庭 墉城集仙录·紫微王夫人:“於是高栖于峯岫,并金石而论年耶?”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论年则幼,在礼则当学矣。”
《國語辭典》:辩论(辯論)  拼音:biàn lùn
辩驳议论,争论是非。《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传》:「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老残游记》第八回:「东造便将看老残身上著的仍是棉衣,故赠以狐裘,并彼此辩论的话述了一遍。」
《國語辭典》:论辨(論辨)  拼音:lùn biàn
1.评量、辨析。《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记》:「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听断大政,论辨得失。」
2.文体名。其体盖源自古代诸子,旨在论證说理。如清朝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有论辨类。今多称为论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