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19,分9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论议
论功
论列
国论
论道
高论
士论
细论
讲论
宁论
论奏
论兵
物论
正论
异论
《漢語大詞典》:论议(論議)
(1).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管子·轻重丁:“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 唐 韩愈 《与李翱书》:“持僕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
(2).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亦指思想认识、境界等。荀子·非相:“然而﹝ 桀 紂 ﹞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贤士隐居者:“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使其羞白心于人前,则不若伏藏其论议,荡涤秽恶,俾众清明,容性解之竺生,以起人之内矅。”
(3).议论文。后汉书·孔融传:“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
《國語辭典》:论功(論功)  拼音:lùn gōng
评定功绩的大小。唐。祖咏 望蓟门诗:「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水浒后传》第三九回:「众位的官爵,俱是朝廷论功颁授,非某有厚薄。」
《國語辭典》:论列(論列)  拼音:lùn liè
议论并列举比较。《荀子。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宋史。卷三三七。列传。范镇》:「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以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
《國語辭典》:国论(國論)  拼音:guó lùn
1.有关国家重大事项的讨论、主张。《汉书。卷八三。薛宣朱博传。薛宣》:「其法律任廷尉有馀,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
2.全国的舆论。如:「自从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国论纷纷,民心愤慨,影响不少。」
《國語辭典》:论道(論道)  拼音:lùn dào
辩析思考精奥的道理。《周礼。冬官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三国演义》第一一九回:「吾观陛下:文不能论道,武不能经邦。何不让有才德者主之?」
《國語辭典》:高论(高論)  拼音:gāo lùn
见解高远而不平凡的言论。《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三国演义》第九三回:「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
《漢語大詞典》:士论(士論)
士大夫间的评论、舆论。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 张九成 字 子韶 ,官至侍郎,为世儒所屈指。在 道山 时,先公得游其门,号 横浦先生 ,好禪学,士论或以为不醇尔。”
《漢語大詞典》:细论(細論)
详论。 宋 范成大 《谒南岳》诗:“奇事不胜纪,重游当细论。”
《國語辭典》:讲论(講論)  拼音:jiǎng lùn
谈论、讨论。《文选。班固。西都赋》:「讲论乎六艺,稽合乎异同。」《西游记》第六回:「见那里荒荒凉凉,席面残乱;虽有几位天仙,俱不就座,都在那里乱纷纷讲论。」
《骈字类编》:宁论(宁论)
江淹 恨赋 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漢語大詞典》:论奏(論奏)
指官吏上奏,论述自己意见。新唐书·刘仁轨传:“ 河南道 安抚大使 任瓌 上疏有所论奏, 仁轨 见其稾,为窜定数言。” 宋 王安石 《论馆职札子》之二:“若陛下以臣前所论奏为合於义理,即乞悉置此九人者以为三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因以论奏之言,附载各书之下。”
《漢語大詞典》:论兵(論兵)
研究军事和兵法。战国策·秦策二:“ 甘茂 攻 宜阳 ,三鼓之而卒不上。 秦 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 鲍彪 注:“言不以兵法治士也。”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 清 黄遵宪 《为何翽高兵部题〈象山图〉》诗:“叩门海客偶谈 瀛 ,发篋《阴符》或论兵。”
分類:军事兵法
《漢語大詞典》:物论(物論)
众人的议论,舆论。晋书·谢安传:“是时 桓冲 既卒, 荆 江 二州并缺,物论以 玄 勋望,宜以授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王黼 作相,请朝假归 咸平 焚黄,画舫数十,沿路作乐,固已骇物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六:“ 龚芝麓 尚书失节本朝,又娶 顾横波 夫人,物论轻之。”
《國語辭典》:正论(正論)  拼音:zhèng lùn
正确的言论。《汉书。卷七五。夏侯胜传》:「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
《国语辞典》:异论(异论)  拼音:yì lùn
不同的意见、言论。如:「这次会议大家的意见分歧,异论很多。」
分类:意见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