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辨说(辨説)
(1).辨析论述。《礼记·仲尼燕居》:“辨説得其党。” 孔颖达 疏:“谓分辨论説《诗》、《书》、《礼》、《乐》之等,各得其党类,不乖事之义理。”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执事所以教,反復数百言,皆以未悉鄙人‘格物’之説,若鄙説一明,则此数百言,皆可以不待辨説而释然无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 阳明 登坛讲学,反覆辨説‘良知’二字。”
(2).论辩。辨,通“ 辩 ”。《商君书·农战》:“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辨説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 宋 曾巩 《亡兄墓志铭》:“有智策,能辨説,其贯穿反復,人莫有能屈之者。”
(3).辩解,分辩。辨,通“ 辩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少卿一时心慌,不及问他从何而来,且自辨説道:‘我非忘卿,只因归到家中,叔父先已别聘,强我成婚,我力辞不得。所以蹉跎至今,不能来你那里。’”
(4). 中国 古代逻辑名词。指推理和论证。《荀子·正名》:“辨説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
(2).论辩。辨,通“ 辩 ”。《商君书·农战》:“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辨説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 宋 曾巩 《亡兄墓志铭》:“有智策,能辨説,其贯穿反復,人莫有能屈之者。”
(3).辩解,分辩。辨,通“ 辩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少卿一时心慌,不及问他从何而来,且自辨説道:‘我非忘卿,只因归到家中,叔父先已别聘,强我成婚,我力辞不得。所以蹉跎至今,不能来你那里。’”
(4). 中国 古代逻辑名词。指推理和论证。《荀子·正名》:“辨説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
《漢語大詞典》:论诉(論訴)
论辩申诉。《宋书·王藻传》:“前后婴此,其人虽众,然皆患彰遐邇,事隔天朝,故吞言咽理,无敢论诉。”《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元年》:“夏,四月, 令孜 自兼两池榷盐使,收其利以赡军。 重荣 上章论诉不已。” 胡三省 注:“论,卢昆翻,説也,辩也。”《宋史·刑法志三》:“ 崇绪 特以田业为 冯 强占,亲母衣食不给,所以论诉。”
《漢語大詞典》:论驳(論駁,論駮)
亦作“ 论駮 ”。
(1).辩论驳正。《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其所论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餘篇。” 唐 陆贽 《卢翰刘从一门下中书侍郎平章事制》:“今百度伊始,六府载张,论駮是非,不可以不审;宣扬宪令,不可以不明。”《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国家倣 唐 旧制,分建三省,凡政令之失中,赏刑之非当,其在中书,则舍人得以封还,其在门下,则给事得以论驳。”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九章:“而近世诸国之学者所引申所论驳,亦皆以此为论理之中心。”
(2).评论辩驳的奏章。《新唐书·齐澣传》:“论驳及誥詔皆援準古谊,朝廷大政必咨之,时号‘解事舍人’。”
(1).辩论驳正。《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其所论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餘篇。” 唐 陆贽 《卢翰刘从一门下中书侍郎平章事制》:“今百度伊始,六府载张,论駮是非,不可以不审;宣扬宪令,不可以不明。”《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国家倣 唐 旧制,分建三省,凡政令之失中,赏刑之非当,其在中书,则舍人得以封还,其在门下,则给事得以论驳。”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九章:“而近世诸国之学者所引申所论驳,亦皆以此为论理之中心。”
(2).评论辩驳的奏章。《新唐书·齐澣传》:“论驳及誥詔皆援準古谊,朝廷大政必咨之,时号‘解事舍人’。”
《漢語大詞典》:讲会(講會)
(1).僧侣讲经说法的集会。《正法华经·安行品》:“唯与讲会而共从事,纵有所説,亦无所著,是为礼节。”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二·道安》:“每讲会法聚,輒罗列尊像,布置幢幡,珠珮迭暉,烟华乱发。”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八·善胄》:“通敏易悟,机达为心,预涉讲会,乐详玄极。”
(2). 宋 明 理学家学术论辩的集会,是当时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始于 南宋 吕祖谦 主持的 朱熹 、 陆九渊 进行论战的“鹅湖之会”。 清 朝中叶以后,讲会制度逐渐消失。《明史·史孟麟传》:“ 孟麟 素砥名节,復与东林讲会,时望益重。” 清 黄宗羲 《陈夔献墓志铭》:“制科盛而人才絀,於是当世之君子立讲会以通其变,其兴起人才,学校反有所不逮。”
(2). 宋 明 理学家学术论辩的集会,是当时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始于 南宋 吕祖谦 主持的 朱熹 、 陆九渊 进行论战的“鹅湖之会”。 清 朝中叶以后,讲会制度逐渐消失。《明史·史孟麟传》:“ 孟麟 素砥名节,復与东林讲会,时望益重。” 清 黄宗羲 《陈夔献墓志铭》:“制科盛而人才絀,於是当世之君子立讲会以通其变,其兴起人才,学校反有所不逮。”
《漢語大詞典》:妙辩(妙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