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高调(高調)  拼音:gāo diào
1.比喻理想甚高,虽动听而不切实际或难以实行的论调。如:「他喜欢唱高调,不切实际,所以一事无成。」
2.明朗、轻淡的色调。画面上灰、白部分占较多的比例而黑色较少。也称为「明调」。
《國語辭典》:调调(調調)  拼音:diào diao
1.排场、架势。如:「一副傲人的调调,令人受不了。」
2.花样。如:「他的调调最多了,总是能引起他人注意。」
3.德行、模样。如:「多年不见,他还是那个调调!」
4.论调。如:「那些人说起话来都同一调调,根本容不下他人有不同看法。」
《國語辭典》:调子(調子)  拼音:diào zi
1.音调。即音乐中表示所用音阶高低的程度,称为「调子」。如C大调、D大调等。《老残游记》第二回:「什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他一听也就会唱。」
2.腔调。如:「他说话的调子好奇怪。」
3.说话时所持有的态度、语气。如:「他说话的调子相当温和。」
4.图画或摄影作品所表现的远近、浓淡、明暗等程度。
《國語辭典》:低调(低調)  拼音:dī diào
1.声量小。如:「会议场上,就算私下低调交谈,也是不适宜的。」
2.不愿张扬。如:「因此事关系合作成败,太过敏感,双方都以低调的态度来处理。」
《漢語大詞典》:口调(口調)
(1).指语气,口气。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 孔子 时代的 香港 不这样, 孔子 口调的‘香港论’是无从做起的。”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所以《易传》的作者对于革命的事实用着激越的口调赞美着说:‘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 武 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她会老气横秋的,学着妓女们的口调。”
(2).指论调。 孙中山 《在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庆纪念会的演说》:“他们那些文明国家便要来代我们治 中国 ,便要来共管。共管就是和从前瓜分一样的口调。” 孙中山 《答日本〈朝日新闻〉记者问》:“是何异以少弟而与强盗为伍,以劫其长兄之家,而犹对之曰,兄不当恨乃弟过於恨强盗,以吾二人本同血气也。此今日 日本 人同种同文之口调也。”
《國語辭典》:声音(聲音)  拼音:shēng yīn
物体振动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张飞见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叱退左右。」《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我打从学堂门口过,听见念书的声音好听。」
《漢語大詞典》:常调(常調)
(1).长期调和。列子·黄帝:“阴阳常调,日月常明。”
(2).平常戏狎。文选·曹植〈与吴季重书〉:“前日虽因常调,得为密坐,虽讌饮弥日,其於别远会稀,犹不尽其劳积也。” 吕向 注:“常调,谓常戏。”
《漢語大詞典》:俗调(俗調)
(1).平庸鄙俗的情调。 晋 陶潜 《答庞参军》诗:“谈谐无俗调,所説圣人篇。”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一二俗调,不能为全集疵也。”
(2).时俗的论调、情趣。 宋 刘克庄 《纵笔六言》诗之二:“古调不同俗调,后儒多异先儒。”
(3).通俗的曲调。 郭沫若 《蒲剑集·革命诗人屈原》:“而且‘骚’之一字几乎为雅人所独占,雅人谓之‘骚人’,殊不知本来才是古时的俗调。”
《國語辭典》:声浪(聲浪)  拼音:shēng làng
形容如浪潮般涌至的声音。如:「人多声浪高。」
《漢語大詞典》:怪论(怪論)
奇怪的论调。 宋 苏辙 《祭欧阳少师文》:“公为宗伯,思復正始,狂词怪论,见者投弃。”
分類:奇怪论调
《國語辭典》:滥调(濫調)  拼音:làn diào
曾被滥用,令人厌烦的浮泛俗气言辞。如:「这篇作文都是过时的滥调,根本不值得一读。」
《漢語大詞典》:论亢(論亢)
论调高亢。魏书·常景传:“论亢匪久,人咸敬忌。”
《国语辞典》:反磕儿(反磕儿)  拼音:fǎn kē ér
反对论调。《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连他的爹娘和世上的人可就都把他看得轻贱了,这是孟夫子当日和周霄打了一个莺莺跳过粉皮墙的反西厢反磕儿。」
分类:反对论调
《国语辞典》:陈腔滥调(陈腔滥调)  拼音:chén qiāng làn diào
陈腐而缺乏新意的论调。如:「这篇文章处处是陈腔滥调,全无新意。」
《漢語大詞典》:穷言杂语(窮言雜語)
各种各样的论调。《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有的説他不死,有的説他顺了 也先 ,有的説他死有餘恨,还该灭他三族,穷搜他的党羽:穷言杂语,激聒个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