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记别(記别)
亦作“ 记莂 ”。 佛教语。指佛为弟子预记死后生处及未来成佛因果、国名、佛名等事。《菩萨处胎经·诸佛行齐无差别品》:“佛復告菩萨 摩訶萨 :汝等欲见如来神力,化不思议道,法性纯熟,无男无女,善权义説,受女人身,无佛记别,魔释梵王无真实相,汝等欲知此四众者受别成佛乎?”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中:“尔时 那罗延 菩萨语 浄威 力士:‘汝住何法得无生忍而受记别?’ 浄威 答言:‘我以生起诸凡夫法得受记别。’” 南朝 梁简文帝 《善觉寺碑铭》:“已於 恒 沙佛所,经受记莂。” 隋炀帝 《重与智者请义书》:“ 南岳禪师 ,亲所记莂,説法第一,无以仰过。” 清 汪琬 《〈洞庭诗稿〉序》:“ 鐙公 本儒家子,少读书知名,长而遯之释氏。徧参尊宿,遂受记莂,为曹洞家(宗)大师。”
《漢語大詞典》:受记(受記)
(1).亦作“ 受纪 ”。指接受祭享。汉书·司马迁传:“五年而当 太初 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记。”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以元新改,立明堂,朝诸侯及郡守受正朔,各有山川之祀,故曰诸神受记。” 明 唐顺之 《观中州进贺长至表笺恭述时寓信阳》诗:“诸神将受纪,四海共迎祥。”
(2).佛教语。称佛记弟子来生因果及将来成佛之事为记别,接受记别,叫做受记。 唐 李邕 《嵩岳寺碑》:“密意所传称十方之首,莫不佛前受记,法中出家。”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长老知是 范道 要求受记,故此昼夜啼哭。”《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佛经上常説:‘受记成佛。’你能受记,就能成佛;你不受记,就不能成佛。”
《漢語大詞典》:忘情负义(忘情負義)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情义,做出对不起他的事。红楼梦第一一三回:“后来 寳玉 明白了,旧病復发,常时哭想,并非忘情负义之徒。”
《國語辭典》:以德报怨(以德報怨)  拼音:yǐ dé bào yuàn
不记仇恨,反以恩德回报他人。《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北史。卷七○。韩褒传》:「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
《漢語大詞典》:负恩背义(負恩背義)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和好处,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新唐书·列女传·杨庆妻王氏:“ 太宗 攻 洛阳 , 庆 谋与 王 归 唐 ,谢曰:‘ 郑 以我奉箕箒者,缀公之心。今负恩背义,自为身谋,可若何?至 长安 ,则公家婢耳,愿送我还 东都 。’” 明 宋濂 《燕书》之十六:“君子曰:‘负恩背义,人弗戮,鬼斯戮之矣。’”亦作“ 负恩忘义 ”。 元施惠《幽闺记·虎头遇旧》:“紧降堦,释缚扶将起,是兄弟负恩忘义。”
《國語辭典》:负义忘恩(負義忘恩)  拼音:fù yì wàng ēn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惠与好处,反做出对不起恩人的事情。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一个个背槽抛粪,一个个负义忘恩,自来鱼雁无音信。」也作「忘恩负义」。
记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记莂。佛记弟子成佛之事。分别劫数国土佛名寿命等事,谓为记别。授此记别于弟子,谓为授记。别字加草冠者非也。文句七上曰:「记是记事,莂是了莂。」嘉祥义疏八曰:「记者云决也,亦云莂也。所言决者,于九道中,分决此人必当成佛,故云决也,莂义亦然。」玄赞七曰:「记者,决也,别也。为决了当果,为分别其当来果相。」玄应音义曰:「别分别也。经文从草作莂,非也。」演密钞四曰:「记别者,谓世尊记诸弟子未来生事,记因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作记莂,即佛预记弟子成佛的事。
记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十二部经之一。梵语和伽罗那Vya%karana,译曰授记。又曰记别。俱舍光记十八曰:「正理四十四云:言记别者,谓随馀问,酬答辨析。如波罗衍拿等中辨,或诸所有辨曾当现真实义言,皆名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