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伐东吴(伐东吴)  拼音:fā dōng wú
戏曲剧目。三国故事戏。叙刘备出兵讨伐东吴,关兴、张苞擒斩吴将谭雄、谢旌,刘备设宴庆功。在筵间回忆往事,感叹昔年大将,所馀无几,存者亦老迈,因此激怒老将黄忠未待终席,单骑杀入吴营,力斩崔禹、史迹二将。但最后亦中冷箭,伤重而亡。
《漢語大詞典》:钩深图远(鉤深圖遠)
谓对僻远的异族图谋予以讨伐。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是时 孝武 因其餘财府帑之蓄,始有鉤深图远之意,探 冒顿 之罪,校 平城 之讎。”
《國語辭典》:伐罪吊民(伐罪弔民)  拼音:fā zuì diào mín
征讨残暴的统治者,以抚慰被压迫的人民。《文选。陆倕。石阙铭》:「似夏民之附成汤,殷士之窥周武,安老怀少,伐罪吊民。」也作「吊民伐罪」。
《國語辭典》:吊民伐罪(弔民伐罪)  拼音:diào mín fā zuì
征讨有罪的人,以抚慰百姓。《宋书。卷九五。索虏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周书。卷四八。萧察传》:「今魏虏贪惏,罔顾吊民伐罪之义,必欲肆其残忍,多所诛夷。」也作「伐罪吊民」。
《漢語大詞典》:敌王所忾(敵王所愾)
谓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自己的敌人而加以讨伐。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愾,而献其功。” 杨伯峻 注:“王之所恨怒者,诸侯亦以之为仇敌而伐之。”《宋史·度宗纪》:“尔诸将尚迪果毅,一乃心力,各以其兵,敌王所愾。”参见“ 敌愾同仇 ”。
《漢語大詞典》:蹴讨(蹴討)
亦作“蹵讨”。 追迫讨伐。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今使征西将军 邓艾 督帅诸军,趣 甘松 、 沓中 以罗取 维 , 雍州 刺史 诸葛绪 督诸军趣 武都 、 高楼 ,首尾蹵讨。”
分類:讨伐
《漢語大詞典》:驱剿(驅勦)
驱逐、讨伐。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用违其才:“ 刘哱 之变,捍守有餘,驱勦稍逊,迄不能成功。”《太平天囯资料·史致谔档案》:“僉以贼屯 慈谿 、 餘姚 各境,拨兵驱勦,则兵力愈分愈单。”
分類:驱逐讨伐
《國語辭典》:擒奸讨暴(擒姦討暴)  拼音:qín jiān tǎo bào
捉拿恶人,制服豪强。「擒」文献异文作「禽」。汉。曹操 举泰山太守吕虔茂才令:「卿在郡以来,禽奸讨暴,百姓获安。」
《漢語大詞典》:声罪致讨(聲罪致討)
宣布对方的罪行而进行讨伐。语本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丁寧,儆其民也。” 韦昭 注:“以声张其罪。”《三国演义》第二二回:“ 郭图 进曰:‘以明公大义伐 操 ,必须数 操 之恶,驰檄各郡,声罪致讨,然后名正言顺。’”
《漢語大詞典》:攘讨(攘討)
驱逐讨伐。 汉 王充 论衡·恢国:“ 匈奴 时扰,遣将攘讨,获虏生口千万数。”
分類:驱逐讨伐
《漢語大詞典》:践伐(踐伐)
犹剪伐,诛灭。践,通“ 翦 ”。吕氏春秋·古乐:“ 成王 立, 殷 民反,王命 周公 践伐之。”一说为前往讨伐。参阅 高诱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