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四法界  拼音:sì fǎ jiè
中国佛教华严宗基本教义之一。谓对万有的四种认识层次。一、事法界,指一般凡夫把现象当作真实存在的认识层次;二、理法界,指见知现象都是条件组成,其实都是空性的认识层次;三、理事无碍法界,指由空理的见知,进而消融现象真实感的认识层次;四、事事无碍法界,指因空理的实證而体悟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含容,彼此之间没有障碍的认识层次。《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一:「统四法界为一真如。」
《漢語大詞典》:感性认识(感性認識)
认识的低级阶段,即属于感觉和印象阶段。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直观、生动的认识,是认识事物的根源和基础。但它还只是一种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有待于提高到理性认识,即提高到全面的、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國語辭典》:概念  拼音:gài niàn
对事物的普遍而抽象的认识。通常都是指在同种类的多数事物中,将其共同性、普遍性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如白马、白雪、白衣等事物的「白」。
《漢語大詞典》:共同语言
指相同的思想、认识和生活情趣等:他俩缺乏~,难以长期在一起生活。
《漢語大詞典》:公共关系意识
简称“公关意识”。能自觉认识公共关系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具有相当作用的思想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意识到维护组织形象和信誉的重要性,重视信息的沟通、传播,能主动、积极开展公关活动。
《漢語大詞典》:跟趟儿
〈方〉①赶上一般人的水平:他学习跟上趟儿了ㄧ他的认识有点儿跟不上趟儿。②来得及:吃完饭再去看电影还~。
《漢語大詞典》:睹微知着(睹微知著)
看到事物的细微迹兆,就可认识其实质和发展。南史·荀伯玉崔祖思苏侃等传论:“ 高帝 作牧 淮 兗 ,将兴霸业, 崔 苏 睹微知著,自同奔走。”
《國語辭典》:睹微知著  拼音:dǔ wéi zhī zhù
看到一点细小的迹象,就可了解事情发展的趋势。《三国志。卷七。魏书。臧洪传》:「仆虽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著,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也作「见微知著」、「视微知著」。
《漢語大詞典》:分析与综合
在认识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和把部分重新结合为整体的过程和方法。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一切论断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
《国语辞典》:翻脸不认人(翻脸不认人)  拼音:fān liǎn bù rèn rén
改变态度,对于认识的人一概不讲情理。如:「他曾有恩于你,你怎能在他危难时翻脸不认人。」
《國語辭典》:翻然悔悟  拼音:fān rán huǐ wù
很快醒悟过来。《明史。卷二二六。海瑞传》:「一旦翻然悔悟,日御正朝。」
《漢語大詞典》:发生认识论
瑞士皮亚杰关于认识的理论。认为不能静止地看待认识论问题;人类知识的形成是包括着主体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地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结构。强调认识的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人的认识来源于动作,是主体对客体施加动作的结果。动作是外显的实际行动,运算是内化的可逆的并可协调成为系统的行动。
《漢語大詞典》:方法论(方法論)
哲学上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第一章:“哲学是关于人们的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对于人们的认识又具有方法论的作用。”《光明日报》1987.3.1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是提供给人们一个观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它创造性地运用于各种具体问题时,本身就是多姿多彩、千差万别的。”
《國語辭典》:胡里胡涂(胡裡胡塗)  拼音:hú li hú tú
形容人行事极为迷糊或不明道理。如:「该振作起来了,难道你真的想就这样胡里胡涂的过一生?」也作「糊里糊涂」。
《國語辭典》:鬼迷心窍(鬼迷心竅)  拼音:guǐ mí xīn qiào
心智受外物迷惑而丧失判断能力。如:「他一时鬼迷心窍,触犯了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