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64,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计较
计会
失计
计偕
年计
邦计
私计
计吏
通计
日计
千计
早计
计议
至计
下计
《国语辞典》:计较(计较)  拼音:jì jiào
1.计算、比较。如:「斤斤计较」。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计较锱铢,责多还少。」
2.较量、争论。《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我与你都一般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金瓶梅》第七回:「你老人家忒多心,那里这等计较!」
3.计划、商量。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你说的是。你请将众人来计较。」《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师父,有一桩事儿,和你计较计较。」
4.礼节、禁忌。《西游记》第一三回:「你们出家人,偏有许多计较,吃饭便也念诵念诵。」
《国语辞典》:计会(计会)  拼音:jì kuài
1.会计,管理计算财物出纳的事。《战国策。齐策四》:「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2.安排、筹划。《大宋宣和遗事。贞集》:「引帝至一官府,计会朝见。」《三国演义》第五六回:「计会已定,鲁肃入见。」
3.思虑。《韩非子。解老》:「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
《國語辭典》:失计(失計)  拼音:shī jì
计谋失误。《大戴礼记。保傅》:「成王中立而听朝,则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抱朴子。外篇。行品》:「见成事而疑惑,动失计而多悔者,闇人也。」
《国语辞典》:计偕(计偕)  拼音:jì xié
汉时被徵召的士人皆与计吏相偕同上京城,故称为「计偕」。后世举人入京会试,也称为「计偕」。《汉书。卷六。武帝纪》:「徵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
《漢語大詞典》:年计(年計)
年度预算。宋史·食货志上四:“又借转运司钱穀以为子种,至今未偿,增入人马防拓之费,仍在年计之外。”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例》:“又忧年计之不足,则多方支移、折变以取之,民纳租税数或倍其本数。”
《漢語大詞典》:邦计(邦計)
国家大计。《旧唐书·崔彦昭传》:“入司邦计,开张用经纬之文;出统藩维,抚驭得韜鈐之术。” 宋 曾巩 《代宋敏求知绛州谢到任表》:“进闻邦计,出假使符。”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 王仁赡 ﹞掌邦计几十年,恣下吏为姦,怙恩固宠,莫敢发者。”
分類:国家大计
《國語辭典》:私计(私計)  拼音:sī jì
1.个人的计画、谋略。《三国志。卷九。魏书。曹真传》:「殿中宿卫,历世旧人皆复斥出,欲置新人以树私计。」
2.个人的生活、生计。《晋书。卷四九。阮籍传》:「既不能躬耕自活,必有所资,故曲躬二郡。岂以骋能,私计故耳。」
《国语辞典》:计吏(计吏)  拼音:jì lì
职官名。古代掌管会计簿籍的官员。《汉书。卷八九。循吏传。文翁传》:「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唐。皇甫枚《王知古》:「主父近承天书赴阙,郎君复随计吏西征,此惟闺闱中人耳,岂可淹久乎?」
《漢語大詞典》:通计(通計)
犹总计。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王者以四海为一家,以兆民为通计。” 唐 白居易 《春晚咏怀赠皇甫朗之》:“一岁平分春日少,百年通计老时多。”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九:“况府县堂上与管粮官四处比限,每处三限,一月通计十二限。” 郑观应 《盛世危言·汰冗》:“通计每年省费约三十餘万金。”
分類:总计
《骈字类编》:日计(日计)
周礼宰夫疏见日成下月后汉书章帝纪安静之吏悃愊无华日计不足 计有馀如襄城令刘方吏人同声谓之不烦虽未有它异斯亦殆近之矣畏庄子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遍得老聃之道以北居 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臃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穰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馀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夜淮南子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日以暴之 以息之风以乾之雨以润之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圣人象之故其起福也不见其所由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以而祸除远之则迩延之则疏稽之弗得察之不虚日计无算岁计有馀
分类:日计
《骈字类编》:千计(千计)
南史沈庆之传庆之家素富厚产业累万金奴仆千计 唐书裴怀古传姚隽道蛮反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千计百宋史李彝传开宝九年率兵破北汉吴堡砦斩首七 级获牛羊千计俘砦主侯遇以献
《漢語大詞典》:早计(早計)
过早盘算。庄子·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鴞炙。”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之三:“繇来嗤早计,此日尽狂走。” 聂绀弩 《关于知识分子》:“这些条件没有了解,就断定他靠不靠得住,未免太早计了。”
分類:过早盘算
《国语辞典》:计议(计议)  拼音:jì yì
计划商议。《后汉书。卷一二。彭宠传》:「宠又与常所亲信吏计议,皆怀怨于浮,莫有劝行者。」《三国演义》第二回:「玄德连忙回军,军中大乱,败阵而归,与朱俊计议。」
《漢語大詞典》:至计(至計)
(1).最好的计策、办法。《汉书·西域传上·康居国》:“ 敦煌 、 酒泉 小郡及南道八国,给使者往来人马驴橐驼食,皆苦之。空罢耗所过,送迎骄黠絶远之国,非至计也。”《东周列国志》第七九回:“二卿言守言和,皆非至计。”
(2).根本大计。后汉书·何敞传:“駙马都尉 瓌 ,虽在弱冠,有不隐之忠,比请退身,愿抑家权。可与参谋,听顺其意,诚宗庙至计, 竇氏 之福。” 宋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臣伏见陛下发德音,下明詔,以天下安危之至计,谋及于布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理学诸儒,如 熊赐履 、 魏象枢 、 陆陇其 、 朱軾 辈,时有献替,而其所因革,未有关于至计者。”
《漢語大詞典》:下计(下計)
犹下策。史记·黥布列传:“ 布 反不足怪也。使 布 出於上计, 山东 非 汉 之有也;出於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於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晋书·王敦传:“公之下计,乃上策也。”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一:“ 友谅 出此下计,不亡何待。”
分類:下计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