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连营画角(连营画角)  拼音:lián yíng huà jué
画角,古管乐器名,军中用以警戒、振奋、传令、指挥之物。「连营画角」比喻驻军众多。宋。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词:「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国语辞典》:海上巡逻(海上巡逻)  拼音:hǎi shàng xún luó
船舰在指定的海区内所进行的警戒活动。有维护海上治安、查缉走私漏税、防止偷渡等任务。
《国语辞典》:紧急警报(紧急警报)  拼音:jǐn jí jǐng bào
1.对可能或即将来临的危急事件所发出的警戒报讯。如:「地震紧急警报」、「海啸紧急警报」。
2.指住宅或公共场所为防止火灾或盗匪所装设的警示设备。
《国语辞典》:空防辨识圈(空防辨识圈)  拼音:kōng fáng biàn shì quān
基于国家安全,将管辖权适度延伸于领空之外一段距离的警戒空域。若发现不明机进入空防辨识圈,则可采取要求降落或加以击落等紧急措施。
《国语辞典》:张弓拔刃(张弓拔刃)  拼音:zhāng gōng bá rèn
拉开弓弦,拔出佩刀。形容武装警戒的样子。《汉书。卷九○。酷吏传。严延年传》:「宾客放为盗贼,发,辄入高氏,吏不敢追。浸浸日多,道路张弓拔刃,然后敢行。」
《国语辞典》:装甲部队(装甲部队)  拼音:zhuāng jiǎ bù duì
以战车、装甲汽车、装甲骑兵、搜索警戒部队等组成的部队。本身具有充分的机动作战、攻坚及补给能力。多以团为单位,亦有装甲兵旅及装甲兵师的编制。
《国语辞典》:诛一警百(诛一警百)  拼音:zhū yī jǐng bǎi
惩罚或杀掉一人以警戒众人。宋。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其间凶残之党,乐祸不悛,则须敕法以峻刑,诛一以警百。」
《国语辞典》:引以为鉴(引以为鉴)  拼音:yǐn yǐ wéi jiàn
以某人或某事为警戒、借镜。如:「他受到的教训,大家可以引以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国语辞典》:打哨子  拼音:dǎ shào zi
1.放哨、警戒。《西游记》第三回:「逐日操演武艺,教小猴砍竹为标,削目为刀,治旗幡,打哨子,一进一退,安营下寨,顽耍多时。」
2.吹口哨。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正末云)待我再打这厮。(杨衙内做怕打哨子下)」
《国语辞典》:料毛  拼音:liào máo
兽类发怒或警戒时,毛发竖起、抖动。比喻人有所倚仗而发威。常用作骂人或开玩笑的话。《金瓶梅》第七六回:「贼奴才!你见你主子与了你好脸儿,就料毛儿打起老娘来了!」
《国语辞典》:宥坐器  拼音:yòu zuò qì
古代君王放在座位右边以示警戒之物,即敧器。《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国语辞典》:惩一儆众(惩一儆众)  拼音:chéng yī jǐng zhòng
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清史稿。卷三五六。谷际岐传》:「若得惩一儆众,自可群知洗濯。」也作「惩一戒百」、「惩一警百」。
《国语辞典》:垂于将来(垂于将来)  拼音:chuí yú jiāng lái
传于后世,做为警戒。唐。陈鸿《长恨传》:「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分类:警戒陈鸿
《国语辞典》:听音哨(听音哨)  拼音:tīng yīn shào
依作战需要而设立执行警戒任务的哨所。在特殊地区,科技侦察设备无法使用时,守备人员在隐蔽处,设立特殊装置,听取其响动的声音,来辨别测知敌人的行动。
《漢語大詞典》:烽逻(烽邏)
烽火与巡逻。指边防警戒。新唐书·王方翼传:“州无隍堑,寇易以攻, 方翼 乃发卒建楼堞,廝 多乐水 自环,烽逻精明。”新唐书·吐蕃传上:“乃严烽逻,开屯田,虏谋稍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