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指天说地(指天说地)  拼音:zhǐ tiān shuō dì
形容言谈广泛,无所不及。《文明小史》第一九回:「刘学深又跑了过来,指天说地,他四人听了,都是些闻所未闻的话,倒也借此很开些知识。」
分类:言谈广泛
《国语辞典》:打高空  拼音:dǎ gāo kōng
泛指高蹈虚妄,不切实际的处事态度或言谈内容。如:「他这种好高骛远的处事态度,不免遭到打高空之讥。」
《漢語大詞典》:作止语默(作止語默)
行动、静止、说话和沉默。多泛指人的行为言谈。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至於作止语默,无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箇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於文,便是约礼的功夫。”
《国语辞典》:名嘴  拼音:míng zuǐ
因言谈机智而出名的人。如:「刘先生评论时势精辟周详,被封为名嘴。」
《國語辭典》:高谈大论(高談大論)  拼音:gāo tán dà lùn
悬得甚高、不切实际的言论。宋。朱熹〈答赵子钦〉:「人欲横流不自知觉,而高谈大论以为天理尽在是也。」也作「高谈弘论」。
《國語辭典》:刚口(剛口)  拼音:gāng kou
说话有技巧且动听。为北方平话艺人或小贩的术语。《红楼梦》第五四回:「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了。」
《漢語大詞典》:分条析理(分條析理)
形容言谈有条有理,深刻精辟。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 守亮 既至, 衞公 初见,未之敬。及与言论,分条析理,出没幽賾,公凡欲质疑, 亮 已演其意,公大惊,不觉前席。”
《漢語大詞典》:胲颊(胲頰)
谓口头,言谈之间。 章炳麟 《文学说例》:“后世虽暂文明,而数极三五之説,传之故老,习於胲颊,故亦相沿而弗普。”
分類:口头言谈
《國語辭典》:不蔓不枝  拼音:bù màn bù zhī
1.莲梗挺直,不旁生枝条。宋。周敦颐 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也作「不蔓不支」。
2.比喻文章简洁而流畅。如:「这篇小说情节紧凑,内容不蔓不枝,显现作者功力深厚。」
《漢語大詞典》:弱口
(1).人口中之幼小者。后汉书·西羌传:“悉没入弱口为奴婢。”新唐书·李德裕传:“以弱口、重器易粟於边。”
(2).不善言谈。 汉 焦赣 《易林·明夷之临》:“争讼不已,更相谈訽。 张季 弱口,被髮北走。”
《國語辭典》:欬唾成珠  拼音:ké tuò chéng zhū
比喻言谈不凡或文词优美。宋。蔡戡 祭胡端约文:「温润秀美,规摹钟张。欬唾成珠,万口脍炙。」也作「咳唾成珠」。
《漢語大詞典》:锯霏屑(鋸霏屑)
形容言谈娓娓不绝。 清 唐孙华 《雪次东坡聚星堂韵禁体物语》:“故人相别各一方,谁共清谈锯霏屑。”参见“ 锯屑 ”。
分類:言谈不绝
《國語辭典》:锯屑(鋸屑)  拼音:jù xiè
锯木材时落下的细末。语本《晋书。卷四九。胡毋辅之传》:「彦国吐佳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绝,诚为后进领袖也。」后用以比喻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宋。苏轼〈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片〉诗:「高论无穷如锯屑,小诗有味似连珠。」
《國語辭典》:口角春风(口角春風)  拼音:kǒu jiǎo chūn fēng
言语和煦,有如春风的吹拂。比喻用美言为人吹嘘或说好话。常用于请人推介之辞。《歧路灯》第九六回:「你近日与道台好相与,万望口角春风,我就一步升天。」
《國語辭典》:交浅言深(交淺言深)  拼音:jiāo qiǎn yán shēn
语本《战国策。赵策四》:「交浅而言深,是乱也。」比喻与相交不深的人谈亲密的话。指人说话不得体。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交浅言深,君子所戒。」《玉娇梨》第一四回:「小弟有一言相问,只恐交浅言深,不敢启口。」
《漢語大詞典》:楞里楞气(楞裏楞氣)
谓言谈率直而显得傻里傻气的样子。 曹禺 《日出》第三幕:“那个小孩岁数不大,圆圆脸,大眼睛,说话楞里楞气的。”